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第三節 藝術感覺的體現——想象

字體:16+-

一、想象及其作用

藝術感受、藝術思維都脫離不了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的產生。對此,黑格爾論道:“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活動。”[8]

想象是人腦在原有表象基礎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對想象,我們可以從兩方麵加以理解:

第一,想象不是我們頭腦中記憶表象的簡單重現過程,而是我們在頭腦中構思新形象的過程。例如,當與友人談及到過的名勝或讀過的文章、作品時,頭腦中必然會浮現出故地形貌或篇章內容。但這不是想象而隻是回憶。因為此時頭腦中的表象隻是我們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再現。相反,當我們閱讀一篇作品或構思一個劇本時,會因作品的文字表述、構思意向而在頭腦中產生各種栩栩如生卻並沒有親眼看到過的形象,這種心理過程,就是想象了。想象不是對舊印象的回憶,也不是對現實事物的機械摹仿,它包含著想象者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想象所產生的新表象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的大腦通過對原有舊表象的加工改造生產出來的。藝術家想象出來的形象無論多麽離奇古怪,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構成的因素。例如《西遊記》中孫悟空這個形象誰也沒有感知過,但它卻非作者的憑空捏造,而是對頭腦中已有的人與猴的舊表象進行加工組合而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說,想象是對舊表象改造創新的心理過程。

古希臘批評家斐羅斯·屈拉特論述道:“想象比起摹仿來,是一位更靈巧的藝術家,造成這些形象的正是想象。摹仿隻能造出他已經見過的東西,想象卻能造出他所沒有見過的東西。用現實作為標準來假設。……它會泰然升到自己理想的高度。”[9]

我國南北朝時期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更集中地記述了想象問題,提出了“神與物遊”的主張和“神思”這個概念:“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身在天涯,心存朝廷,即是神思。這種神思可以使作家在創作中浮想聯翩,達到神與物遊的最高境界:“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或寂然疑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之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誌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劉勰認為傑出的作家貴在根據意象運筆如神,把這一點看作“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他還指出:當作家運思之時,通過想象,則“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上述劉勰對想象的狀態、作用與過程的論述,對我們理解“想象”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