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鑒賞通論(第2版)

第二節 影視藝術的審美學結構形態鑒賞

字體:16+-

從審美學角度鑒賞影視藝術作品的結構,是影視藝術結構鑒賞的另一種形式和視角。審美學結構鑒賞與藝術學結構鑒賞的區別在於:它更關注於從影視藝術鑒賞主體的角度審視影視藝術結構,因而它是影視藝術本文結構;而後者卻是從影視藝術創作主體的角度出發的,它隻關注影視藝術文本結構,忽略了影視藝術鑒賞主體這個結構環節。實際上,在影視藝術的結構鑒賞過程中,存在於鑒賞主體心中的影視藝術本文結構對於確立影視藝術結構的價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它是旁觀者,因而有可能看清創作者不曾想到的其作品文本結構中所蘊含的某些奧秘。然而,還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這就是創作者苦心孤詣設置的某些結構,盡管非常巧妙,由於各種條件限製有時竟然沒有被觀眾鑒賞到。類似的問題太多了,這說明,在影視藝術結構鑒賞中,存在著兩種結構:一種是客觀結構,即影視藝術文本結構,它脫離鑒賞主體而獨立存在,不管觀眾看不看,它都存在;再一種是主觀結構,即影視藝術本文結構,這是鑒賞者在看完影視藝術作品時,心理形成的那個具體的“影視藝術結構”。因為摻雜了自己的審美愛好、審美傾向、審美習慣,所以,它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認識到了影視藝術結構的美感,但還有些僅僅屬於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而與他人所認識到的“影視藝術結構”不同,甚至由於審美偏差、審美誤解、審美局限,與原始的“影視藝術文本結構”存在很大差異。從此不難看出,在影視藝術結構鑒賞中,影視藝術文本結構與影視藝術本文結構是兩種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結構。

影視藝術的審美學結構形態是在分析哲學、文藝創作、文藝批評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理論科學形態。從審美學角度鑒賞藝術作品的結構,在人類藝術史上由來已久。可以說,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已開其先河,到了中世紀與文藝複興時代,人類的藝術結構審美鑒賞活動,經曆了發展和繁榮階段,從而變得日趨活躍。在17、18世紀的歐洲,法國理性主義美學、英國經驗主義美學、意大利和德國的啟蒙運動使美學發展進入成熟期,特別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德國古典美學的誕生,標誌著西方美學發展進入高峰,及至到了20世紀,西方現代派美學思潮的興起,更是百花齊放、萬木競秀。正是在這一係列的曆史發展變革中,人類的藝術鑒賞活動日益頻繁,從審美學角度看待藝術結構,成為藝術結構鑒賞活動的另一種奇觀。人們一方麵通過鑒賞藝術作品,還原著“藝術結構”本身;另一方麵,又不斷發揮自己的審美再創造能力,擴大著“藝術結構”的內涵和外延。今天這種“還原”和“擴大”問題在影視藝術結構審美鑒賞中越發突出,這樣也就有了人們對影視藝術審美學結構形態鑒賞所發的種種議論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