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青春是一個可怕的東西?

字體:16+-

“浪潮”中的那些半大孩子,都正處於青春期、後青春期,按照心理學家埃裏克·埃裏克森(Erik H.Erikson)的人生發展階段理論,他們這個階段要應對的是“同一性危機”——青春期的身心發展會帶來同一性的混亂(青少年企圖重新認識自我而產生的自我意識混亂)。如果不能夠克服同一性危機,獲得積極的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不知何去何從),或者消極的同一性(認同主流社會所不認可的角色,如少年團夥)。

“青春”,是一個常常被美化了的詞,那是因為人們害怕衰老,害怕跟隨衰老而來的死亡。其實,很多研究都發現,人生十幾歲二十幾歲的時候,往往是內心擁有最多痛苦和困惑的時候,也是許多能量需要發泄而無處發泄的時候。“青春”並不像詩人們謳歌的那樣美麗和美好,特別是當社會阻塞了“青春”積極創造的空間和能量,或者社會本身已經失控、瘋狂。這時青春期的自我認同危機,就不僅僅是少數人加入“少年團夥”的問題,而是會被人利用,變成殘酷的破壞性力量。

這堂課我給學生的另外一篇閱讀資料是錢理群先生的《可怕的青春》。在這篇文章中,錢先生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年輕人,比我課堂上的學生們年齡還要小,他們是北京101中學的紅衛兵。1966年8月18日,他們剛剛從天安門廣場遊行回來,正“**滿懷地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革命大事業”。怎麽幹呢?鬥壞人!於是,一群紅衛兵把出身於舊軍閥家庭,因畫過**像又因“侮辱女同學”等罪名被判過刑的美術老師陳寶坤揪了出來,從腰上解開牛皮武裝帶,劈頭蓋臉地衝他抽了上去。打得半死之後,這群紅衛兵又將他扔進學校蓮花噴泉池裏。遍體鱗傷的陳老師在汙泥中掙紮著,全校紅衛兵與師生裏三層外三層地圍觀著,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圍在池邊狂喜地笑著,一邊叫嚷著“造反有理”“痛打落水狗”,一邊扔著石塊,直到把陳老師活活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