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殘酷與美麗

字體:16+-

用電影作為教學手段,讓我對電影的表達方式變得敏感多了,過去不太重視的片頭和片尾,都讓我重新發現了意義。

這堂課開始後,我先播放了《美麗人生》的片頭,希望將學生從日常生活,快速帶進影片所營造的心理氛圍中:

廠標過後,銀幕出現了短暫的黑暗,一陣呼嘯的風聲,傳達出寒冷的感覺。接著,銀幕上出現了一片濃霧,畫外音響起:“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不易說。像寓言,有悲有喜。像寓言,不可思議。”霧中,一個抱著孩子的男人,背對著觀眾慢慢前行,又慢慢隱沒在濃霧中。

接著,我用14張影片截圖串講了一下電影的前半段(我也要求學生課前觀看全片)。當然,挑選的截圖交代了關鍵故事情節並體現了主角性格特征,它們是解讀後麵故事的鑰匙。

之後,我完整地播放了影片的下半部分。播放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任務。

第一,睜開你的兩雙眼睛(一雙眼睛看電影中的故事,一雙眼睛看導演怎樣講故事);打開你的兩個頻道(銀幕上在發生什麽,你的內心在發生什麽)。

第二,在電影後半段中,這個家庭將麵臨巨大的磨難。認真觀察圭多是怎樣處理這些挑戰和磨難的,至少記住其中的一個細節。

為什麽強調要“記住細節”?因為我希望通過電影中的細節,和學生一起分析,讓一個人在生命的困境中撐住的,到底都是哪些東西,又怎樣把這些東西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不喜歡媒體中常見的“現在的孩子挫折承受力太差”之類的觀點,通常一出現青少年自殺之類的事情,這種聲音就會出來。我覺得這種抽象的、模糊的表達,既掩蓋了問題形成的原因,也對青少年沒有什麽實際幫助,因為它沒有提供可以提升“挫折承受力”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