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课

死亡·昨天·今天

字体:16+-

在开始播放电影片段前,我请学生们一起头脑风暴:在绝大多数人心里,死亡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怕到人们都不愿意谈论它。那么,人们为什么惧怕死亡呢?

学生们头脑风暴的结果,和专家们的研究相去不远。詹姆斯·迪戈里和多琳·罗斯曼曾做过包含563个样本的调查,请被试就死亡的好几种评定等级排序。下面就是从高到低排出的人们恐惧死亡的原因[3]:

1.我的死会造成亲友的悲痛。

2.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

3.垂死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4.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了。

5.我再也不能照顾我抚养的人了。

6.我担心如果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我会遇到什么事情。

7.我担心死后自己的身体会怎样。

我想,这个排序会因社会文化的不同,个人经历、特质、信仰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辜琮瑜先生在《最后一堂生死课》中,给七种死亡恐惧做了更为清楚的定义[4]:

1.对未知的恐惧:恐惧的内容包括死亡的时间、状态,死是怎么一回事,死后的世界又是如何。

2.对失落的恐惧:死亡会让人失去许多东西,舍不得、放不下、不甘愿。

3.对分离的恐惧:主要来自情感的牵绊,因为死亡是关系的切割和断裂。

4.对死亡过程与状态的恐惧:死亡过程中会不会很痛?

5.对未了心愿的遗憾:死亡最糟糕的就是来不及说一些话,来不及做一些事。

6.对生存意义消失的恐惧:死亡让我们曾经努力达到的状态都会消失,那么,我的努力是为了什么?

7.对亲人受苦的恐惧:担心亲人在死亡过程中遭受痛苦。

学生们提供的回答中,也有些相当个人化,甚至他们会直接说“我最害怕的是……”。我很喜欢这样的表达,因为这时他们是非常真实的。这些个人化的表达有:害怕被遗忘;怕被他人取代;怕黑,永远闭上眼睛很恐怖;害怕身体残缺;害怕被火烧;害怕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还没有子嗣;害怕有亏欠……

在这些个人化的“恐惧”后面,我相信也有不同的生命故事。例如,袁宇飞同学记录了讨论中我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坐在教室左后方一个瘦瘦小小的男生站了起来,他说,死亡最令人恐惧的是孤独。

陆老师顿了顿,看向男生。“孤独这个词很有意思。你可以再多做一些解释吗?”

“这个感觉是跟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的。我小的时候,村里每次有人去世了,全村的人都会聚在一起,为死去的人出殡、送葬。我那时不懂事,凑在一旁看热闹。每次看到一个人被放进棺材埋进土里,我就会觉得很害怕。死去的人以后永远都会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在那片土地底下,没有办法再出来,也不会有人去陪他,那该有多孤独啊。”男生解释道。

陆老师点点头:“你看到了安葬的过程,感到逝去的人再也得不到陪伴,所以会感到很孤独。老师也认为孤独是惧怕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的理解和体验与你有些不同,你看到和害怕的是死后的孤独,我感觉到的是死亡过程中的孤独。死亡是一个人的事,没有人能够陪你离开,你必须自己体验死亡这个神秘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很孤独的。”

在讨论了形形色色的死亡恐惧之后,我又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今天的人比以前的人更加恐惧死亡吗?

学生们分为了两派。认为以前的人更恐惧死亡的同学说:以前很少有人自我结束生命,现在的人自杀的很多;以前的人死都不敢死,比如祥林嫂;以前的人需要用信仰和迷信来淡化恐惧,现代人好像不需要这些……

多数学生认为,和以前的人相比,现在的人更恐惧死亡,原因有:以前医学不发达,新生儿死是平常事,死亡率很高,死亡是经常看到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怕了。相比于我们,上几代的人似乎更有信仰和寄托,他们有的认为死亡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有的认为人死后进入六道轮回,这样死亡对他们就不再意味着消失,而是另一个开始。而现代人对死亡的认识就更加科学和理性,这可能是科学主义在人心理上的弊端——它会让人更加惧怕死亡。今人更恐惧死亡,因为条件好了,人们对生活更眷恋。人类越来越猖狂,不断地征服,以为死亡也能被征服,越想征服就越害怕。过去的人中,一部分人认为可以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死得有价值;另一部分人通过信仰和传宗接代,消除了死亡恐惧,但现在利己主义者多,也没有什么信仰。现在的传播工具太先进了,意外死亡马上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被传播,有时是血淋淋的,这些都会加大人们的死亡恐惧……

到底是现在的人更怕死,还是以前的人更怕死,这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问题。但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至少梳理出了影响人们死亡恐惧的不同因素,一些因素来自人内心的改变,一些因素来自外部环境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外部改变,是死亡在时空上的改变:空间从家庭变成医院,时间也因被抢救而拉长。《生命的肖像》一书的作者贝阿塔·拉考塔说:“以前,从童年开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对垂死的和死去的家人。那时候,死亡往往发生在家里。今天,人们很容易就能逃避直面苦痛和死亡。死亡的发生越来越隐秘。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就变得模糊。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死亡在今天的时代会给人们带来比以往更大的恐惧。”[5]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死亡,她和摄影家瓦尔特·舍尔斯来到临终关怀医院,在经过本人和家属同意之后进行采访,并为每个人拍摄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一张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生命的肖像》就是由这些图片和采访文字组成。

了解这个背景,我们就会发现,死亡在今天已经几乎完全变了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