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三章 郝經與《續後漢書》

字體:16+-

中國史學史上,陳壽《三國誌》向以取材精審、敘事簡潔而稱“良史”,[1]但其記載疏略及以曹魏為正統,又往往為後世所譏議。南朝裴鬆之奉宋文帝命作《三國誌注》,征引書籍二百多種,彌補了陳書史料上的闕失。而在帝魏問題上,雖東晉習鑿齒即已上疏請求“越魏繼漢”以正統體,[2]卻遲至南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才在綱目體史著中實現了黜魏帝漢的正統轉移。受朱熹思想影響,宋明之間出現多部重新編纂的紀傳體三國史,郝經《續後漢書》即是其中之一。

《續後漢書》是郝經出使南宋拘留儀真期間改編的三國史。它不同於陳壽以曹魏為正統、國別為史的《三國誌》,而是以確立蜀漢正統為宗旨,采用表、紀、傳、錄四種體裁的有機組合,完整地記載三國曆史。郝經門生苟宗道同時完成的《續後漢書新注》,說明該書的義例書法,並在史料上進行充實完善,也是《續後漢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章從修撰刊行、體裁結構、改作宗旨和《新注》等方麵,探討郝經的這部曆史著作。

[1] 房玄齡等:《晉書》卷82《陳壽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7冊,第2137頁。

[2] 房玄齡等:《晉書》卷82《習鑿齒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7冊,第2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