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三節 別具特色的傳記體係

字體:16+-

列傳是《續後漢書》的重要組成,在全書90卷中居79卷,大致分為人物列傳、人物類傳、四夷列傳三部分,與一般紀傳體史書無大差異。然而,《續後漢書》記載的畢竟是三國鼎立時期的曆史,因而,它必然具有與統一王朝正史不同的特點,這首先體現為人物傳記的三國分立。

一、三國分立的人物列傳

從漢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到曹丕黃初元年(220)廢漢建魏三國分立,東漢末年的社會動**持續約四十年。這一時期的將相大臣與地方割據勢力,或終於東漢,或歸依蜀漢,或附從於魏,或追隨於吳。這些人物最初都是東漢的臣屬。陳壽《三國誌》各按其歸屬,分別收入魏、蜀、吳三書,其中終於東漢一朝的曆史人物,亦收入《魏書》之中。郝經《續後漢書》以蜀漢繼東漢而為正統,所以列傳的順序自然是以漢、魏、吳的順序來安排。其中漢傳的內容最為複雜,包括蜀漢政權的《後妃太子諸王列傳》1卷,屬於東漢的《宗室諸劉列傳》1卷,漢臣列傳19卷。而漢臣列傳實際也包含兩部分曆史人物:一部分是東漢人物,即從卷6《皇甫嵩傳》到卷14《徐庶傳》;另一部分是蜀漢群臣,即從卷15《諸葛亮傳》到卷24《郤正傳》。[1]

《宗室諸劉列傳》是郝經改作時專門設置的一個列傳,用來收錄東漢末年的劉姓宗室,包括劉寵、劉焉、劉虞、劉繇、劉表及其子弟、臣屬。這些人物的情況較為複雜,陳壽《三國誌》對他們的處理也不盡相同。劉寵東漢末嗣封陳王,黃巾起義時自保陳國,後被袁術所殺。陳壽《三國誌》不載其事,範曄《後漢書》將其置於《孝明八王列傳》。郝經以劉寵在獻帝時曾屯兵陽夏,自稱輔漢大將軍,故特為之立傳,並置於《宗室諸劉列傳》之首。劉焉、劉虞、劉繇、劉表諸人,東漢末皆以宗室出任地方州牧,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劉焉、劉璋父子相繼出任益州刺史,陳壽《三國誌》為之立《劉二牧傳》,置於《蜀書》之首,劉備《先主傳》之前。郝經認為劉焉曾與馬騰通謀襲長安,實為漢室之賊,豈得與興複漢室的劉備同列?既然以劉備為《昭烈皇帝紀》,故入劉焉父子於《宗室諸劉列傳》。劉虞東漢末為幽州刺史,曾平定烏丸叛亂,並拒絕袁紹等人立自己為帝的建議,最後被公孫瓚所殺。陳書未為劉虞立傳,事跡附載於《魏書·公孫瓚傳》之中。郝經認為劉虞事跡與魏無涉,不當置於《魏書》,故特為劉虞立傳,收入《宗室諸劉列傳》之中。劉繇東漢末拜揚州刺史,被袁術、孫策所攻,走保豫章而病卒。陳誌將《劉繇傳》收入《吳書》,視為吳國之僭偽。劉表東漢末為荊州刺史,擁兵自保,帶甲十餘萬。劉備投奔,劉表厚待之而不能用,病卒後其子劉琮投降曹操。陳壽將《劉表傳》收入《魏書》,並與董卓、袁紹和袁術合傳,視之為曹魏的僭偽。郝經認為陳壽對劉繇、劉表的處置皆不合理,故將二人傳一並收入《宗室諸劉列傳》,而歸於東漢。當然,宗室之中也有不宜入《宗室諸劉列傳》者。如劉煜、劉放二人,雖身為東漢宗室,卻輔佐曹操父子而為其臣,入魏後,劉煜封東亭侯,劉放封方城侯。陳壽《三國誌》,二人傳入《魏書》。[2]郝經《續後漢書》,也將《劉煜傳》《劉放傳》分別收入卷33和卷47的魏臣列傳中。應該說,郝經對上述人物的處理,是符合曆史實際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