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五節 《續後漢書》的注釋與成就

字體:16+-

一、苟宗道與《續後漢書新注》

史書的注釋,多是後人為前史而作,以便人們正確理解和通曉史文原意。如《史記》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漢書》有唐顏師古注,《後漢書》紀傳與誌分別有唐李賢注、梁劉昭注,《三國誌》有裴鬆之注。郝經《續後漢書》卻與他史不同,它在問世伊始,就與苟宗道《續後漢書新注》互相伴隨。事實上,《新注》的撰作,是在郝經指導下、與《續後漢書》的編纂同時進行的,以起到解釋和補充《續後漢書》的目的。可以說,二者的作者雖然不同,《新注》卻有著自注的性質,是《續後漢書》無可置疑的組成部分。

《新注》作者苟宗道與郝氏有數代之誼。宗道字正甫,號確齋,祖籍孟州河陽(河南孟縣)。父苟士忠原為河陽大姓,金末任孟州義兵都統,保守青龍山。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蒙古軍南下,河南戰亂,苟士忠攜家北遷保州清苑縣(河北保定),隱居不仕二十餘年。時郝經父郝思溫亦從河南避亂保州,與苟士忠同裏閈,二人相得甚洽。[1]苟宗道初事郝經父靜直先生,既而又受學於郝經,[2]沉鬱力學,誌行特達。元憲宗八年戊午(1258),憲宗以懷州、河陽為忽必烈湯沐邑,郝經作為忽必烈藩府成員,亦得賜第於懷州,賜田於河陽。其時苟氏已回歸祖籍河陽,桑梓阡陌恰與郝經賜田相接。[3]次年,蒙古軍分東西兩道攻宋,忽必烈率東師攻荊鄂,奏任郝經為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宣撫副使,經遂辟苟宗道為宣撫司都事。

中統元年(1260),郝經出使南宋議和,“苟宗道以門生從行,為行府都事,治書狀、都管二事”。[4]郝經羈縻於宋境凡十六年,“不與世接,反得究竟平生著述”。[5]宗道一麵問學於郝經,一麵協助經著述不輟。據《陵川文集》,至元元年(1264),宗道曾為郝經整理舊稿,編定其詩文雜著為《甲子集》。[6]至元九年,郝經改作三國史,宗道為之作《續後漢書新注》羽翼其書。[7]至元十年,郝經據《續後漢書》八錄中的《曆象錄》作《玉衡真觀》,宗道又為之作《音注》。[8]而郝經在至元二年著《春秋外傳》,也是因為“甲子春(至元元年),宗道請傳《春秋》之學,且誌其說,而無書以為據,乃以故所記憶者為《春秋外傳》”。[9]至元八年秋,郝經《壽正甫書狀》詩雲:“一紀乃能同患難,數杯聊複慰生平。”“新書總付徐無黨,半臂誰添宋子京。”並注明:“時餘改修《三國誌》,正甫為餘集注,故有徐無黨、宋子京之句。”[10]“一紀”句,指苟宗道隨郝經出使南宋,十二年“繾綣淹抑,日夕相從”,患難之誼非同尋常。“新書”句,則將宗道比作協助歐陽修改作《新唐書》的宋祁,以及曾從歐陽修受業並為其《新五代史》作注的徐無黨,足見郝經對苟宗道依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