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四章 元代策問的發展與特點

字體:16+-

策問又稱策題,是策試的考試題目;對策,則是策試的答卷。元代的策問和對策,依據考試的不同類別,分別屬於科舉文獻與學校文獻。

策試在古代中國源遠流長。漢文帝以政事書於簡策,考問各郡國推舉的賢良文學直言極諫之士,要求其逐條對答作為施政參考,並借以簡拔官員,此為策試之濫觴。[1]自漢武帝接受公孫弘建議,為太常博士設弟子員習學《五經》,策試又成為太學考察博士弟子通曉經學、選拔任用的考試方式。[2]因而,政事與經義,是漢代策試的主要內容。顏師古《漢書注》即雲:“對策者,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3]然漢代儒學定於一尊,以經義決政事,策問往往以政事與經義相貫通,對後世影響極大。

魏晉隋唐,釋教玄風競相煽熾,儒學式微,明經一科遂不為士人所重,而詞章轉盛。宋朝理學興起,《五經》《四書》乃重拾權威,為學校、科舉之首務,政事、時務之指南。元代以蒙古族入主中原,科舉一業,風雨飄搖。所行策問,則時務、經史判然兩途,其旨固在保證統治民族特權,而終不厭漢族士人之心。明清策問重新合二為一,回複傳統,適見積勢所趨,殆非人力所可違。

[1] 班固:《漢書》卷4《文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1冊,第127頁;卷49《晁錯傳》,第8冊,第2290~2299頁。

[2] 範曄:《後漢書》卷44《徐防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6冊,第1500~1501頁。

[3] 見班固:《漢書》卷78《蕭望之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10冊,第32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