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二節 變通禮樂製度

字體:16+-

禮樂製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製度,任何封建皇朝,都不能不重視和講求禮樂。對於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朝而言,它還具有是否承認和傳承中原傳統文化的意義。元代的禮樂製度,基本創立於世祖時期,成宗、仁宗、文宗等朝,又各有推進。元順帝即位,中書右丞相伯顏秉政,專權自恣,一反仁宗、文宗以來有意文治、推行漢法的政策,排斥儒士,廢止科舉,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訪司等長官概用蒙古、色目人,禁止漢人、南人等執持兵器、習學蒙古文字,甚至請求順帝盡“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1]這些倒行逆施,代表了部分落後、保守的蒙古、色目貴族的意願,民族矛盾更加激化,也加速了社會動**。至元六年(1340)二月,順帝在禦史大夫脫脫的協助下罷逐伯顏。至正元年(1341),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掌軍國重事。於是,“悉更伯顏舊政,複科舉取士法,複行太廟四時祭”,“開馬禁,減鹽額,蠲負逋,又開經筵,遴選儒臣以勸講”,采取一係列變革措施,史稱脫脫更化。[2]

在元後期的金華學者中,吳師道原以經學見長。[3]他在科舉中以何經中選進士,文獻闕載,目前尚不清楚。然據友人張樞《吳君墓表》,師道有經學著述多種,《易》《書》《詩》皆有《雜說》,《春秋》有《胡氏傳附辨》。[4]禮學雖未有著作,卻有《儀禮經注點校記異》,即以南宋呂祖謙與元許謙兩家的《儀禮》經注點本相對勘,摘取二者點句的差異疏列,並加按語說明緣由;[5]文集中亦有關於禮的文章多篇。[6]足證其兼通諸經,對禮學亦有相當的研究。師道掌教國子,正值順帝倡興儒學、恢複科舉、推行禮製之時,因此,他的策試考題,自然要與至正初年朝廷的改元更化相因應,而禮樂製度,尤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四十首策問中,涉及禮樂者就有十四首,既探討古代禮製,更規範當世禮樂,直接反映了至正初年的禮製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