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獻探研

第二節 代表性文集的選取

字體:16+-

綜合考察作者文集的多種情況,選取其最具代表性的文集作為《全元文》的收錄對象,這是在元代文集作者確定之後的第二步工作。元朝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很多作者的文集經過反複編訂,從而留下多種文集傳世。尤其是那些影響重大的曆史人物,如許衡、劉因、吳澄等儒學大師,趙孟頫、虞集、黃溍、楊維楨等文章钜公,傳世文集都有多種。這些文集不僅編訂時間有先後,編卷形式有不同,而且收錄的範圍和內容也往往各有差異。還有一些作者的文集在流傳中已有部分或全部散佚,經過後人的輯錄、整理或重新編次,文集情況亦頗混亂。在紛繁複雜的多種文集中,選取作者的哪一部文集作為《全元文》的收錄底本,是一個必須非常慎重的問題。

一、擇取全本文集

根據力求其全的編纂原則,《全元文》首先選取那些刊載文章最多最全的文集進行收錄,以保證將作者的傳世文章盡可能完整地收入《全元文》。比如元前期名臣劉敏中(1243~1318),字端甫,號中庵,濟南章丘(山東章丘)人。至元中,任監察禦史,曾彈劾權臣桑哥。成宗、武宗朝,多次上書言事,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元史·劉敏中傳》載其著有《中庵集》25卷。清乾隆中修《四庫全書》,未能征集到其書,四庫館臣根據《文淵閣書目》、梁維樞《內閣書目》、葉盛《籙竹堂書目》、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的著錄情況,認為劉敏中集已經散佚,遂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其詩文,以類編次為《中庵集》20卷,其中文章僅142篇。[1]其實,劉敏中文集並未佚失,國家圖書館今存元元統二年刊本《中庵先生劉文簡公文集》25卷的縮微膠卷,國家與上海圖書館還藏有清抄本各一部。因此,《全元文》選取元刊本《劉文簡公文集》作為底本,收錄劉敏中文章219篇,補以集外文15篇,而未采用四庫館臣輯錄的20卷本《中庵集》,保證了劉敏中文集的完整收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