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东海,全长6 300公里,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流经之处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上游以长江三峡最为著名,中游有著名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下游有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还有著名的钱塘江潮。三峡雄壮,湖水浩渺,钱江汹涌,尽显江山雄姿。
长江三峡位于四川省奉节白帝城和湖北省宜昌南津关之间,全长204公里,全是由长江深切巫山坚硬的石灰岩而形成的险峻峡谷。自西而东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统称长江三峡。
瞿塘峡又称夔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巫山县大宁河口,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瞿塘峡为三峡的进口,两岸岩壁陡峻如斧劈,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峡口形同门户,称“夔门”。夔门一处,就有著名的十二胜景。“赤甲晴晖”是指赤甲山景色。赤甲山在白帝城东,它面临长江,刀砍斧削,山石密列,堆如鳞甲,不生草木,土石略呈红色,如人袒胛,故名赤甲。赤甲山又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红桃,故又名桃子山。清晨,红日在峡口腾跃而出,把晨雾染成绯红,赤甲山如同燃烧的火山;傍晚,夕阳西下,晚霞满天,赤甲山峦泛赤,分外妖娆。“白盐曙色”是指与赤甲山隔江相对的白盐山风光。白盐山崖壁高峻,拔地而起,山体色白如盐。黎明,曙光透过狭长的峡空,洒落在白盐山峭壁上,露珠在阳光下滚动,白盐山银光闪烁,泛出缕缕清光。“峡门秋月”为夔门胜景之三,峡门即三峡之门——夔门。每当中秋佳节之夜,一轮明月从峡门正中冉冉升起,如赤甲、白盐合抱而出,又似峡门被这轮明月推将开去。当月上中天后,清辉洒遍峡江,水光山色,笼罩于如烟如雾的月色之中。“瞿塘凝碧”是指春泛瞿塘时,峭峙的峰崖一片碧绿,连峡峰上的一线蓝天也似蒙上了绿色的轻纱。碧水如镜,青山倒影坠入江中,宛如彩墨淋漓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画意。此外,还有“白帝层峦”、“草堂遗韵”、“武侯阵图”、“龙冈耸秀”、“文峰瑞彩”、“鱼浦澄清”、“莲池流芳”、“滟滪回澜”八景。除这十二景外,瞿塘峡中还有铁锁关、古栈道、孟良梯、盔甲洞、粉笔墙、凤凰泉等景点,在短短8公里的峡区中,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交织成绚丽灿烂的画面,令人流连忘返。
巫峡,又称大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如图4-19)。包括金盔铁甲峡和铁棺峡,曲折幽深,舟行其间,忽而“石出疑无路”,忽而“云开别有天”。两岸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它们三五成群,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画面。登龙峰五峰攒簇,宛若长龙腾空;集仙峰众峰聚合,如群仙集会;朝云峰祥云环绕;望霞峰迎送彩霞;翠屏峰形似画屏;神女峰亭亭玉立……进入巫峡,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天然的画廊。刘禹锡的《巫山神女庙》写出了巫山奇峰的秀丽高雅:“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是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图4-19 巫峡[19]
西陵峡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黄猫峡、灯影峡,西段有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险滩众多,水流汹涌,以惊险危难著称。
整个三峡,两岸奇峰突起,层峦叠嶂,气势雄伟。长江好像奔流在一条曲折幽深的天然画廊之中,加上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民间传说,给三峡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长江中游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横无际涯,以宏伟、富饶、美丽著称于世。
洞庭湖形成于战国后期,因湖中有著名的洞庭山而得名,此山后改名为君山。洞庭湖碧水共天,沧溟空阔,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不仅在诗歌中反复吟咏美丽的洞庭湖,还根据民间传说,把洞庭湖描绘成神仙出没之所:湘君与湘夫人,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箫,游弋在秋风袅袅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湖特产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贝、桂树、木兰、辛夷、薜荔等,为湘夫人构造了一座芳香四溢的水中宫室。
常说的“八百里洞庭”一语出现于唐宋时期的诗文。明代诗人仍有“洞庭天下水”的诗句。清代何绍基《过洞庭》中写道:“千帆如鹭白纷纷,飞向湖中踏浪纹。大水来观八百里,轻舟直渡万重云……”
如今的洞庭湖湖面虽已大大缩小,但仍水天一色,渺渺如海,风光卓绝,胜迹无数,**漾湖中的君山极负盛名。它是湖中一个椭圆形的翠绿小岛,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岛上有数十个山峰,较大的有十二峰,峰峦盘结,沟壑回环,在一湖碧水的映衬下,极为秀美。唐代刘禹锡把君山描绘为“白银盘里一青螺”。山上古迹遍布,一草一木,一亭一台,无不附丽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
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如图4-20)古称“震泽”,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水域辽阔,明媚秀丽,风光如画。在长江三角洲的海陆沧桑中,沿海的岛屿变成了兀立于平野之上或太湖之中的小山,湖中有48处,与沿湖的半岸和山峰合在一起,号称72峰,形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碧波银浪,重峦叠翠的天然图画。
太湖中最大也最美丽的岛是湖南部的洞庭西山,与洞庭东山隔水遥对。西山山峦起伏,太湖72峰有41峰在西山。耸立于岛中央的主峰缥缈峰景色如画,有秋月、晚烟、积雪、梅雪等四时景物。西山系由石灰岩构成,长期受侵蚀,形成了众多洞穴与嶙峋怪石。岛上随处可见玲珑剔透的太湖石。
图4-20 太湖夕照[20]
太湖北部的三山岛由东鸭、西鸭与三峰岛组成,主峰高出水面50多米。山上松竹枫花遍地,风景优美。远观三山,状若神龟,随着气候的变化,若即若离,似断似连,忽隐忽现,恰似一只大龟嬉游于万顷金涛之间。
太湖北岸层峦叠嶂,山环水复,是名胜古迹的精华集中地。著名的鼋头渚便在这里。鼋头渚是沿岸充山向西伸入湖中的半岛,形如鼋头,故而得名。登上鼋头,可见太湖岸边巨石卧波,雪涛飞溅,湖面一碧千顷,水天相接,气势豪放。崖上有清代无锡知事廖纶书写的“包孕吴越”和“横云”两组醒目的大字。“包孕吴越”表现出太湖的襟怀广阔,气魄雄伟;“横云”是形容鼋头渚一带石壁如横在天际的一抹云彩。鼋头渚不愧为“太湖佳绝处”之称。
钱塘江又名浙江,发源于皖南山区,经杭州湾注入东海。由于杭州湾是个巨大的喇叭状海湾,湾口宽100公里,然后迅速变窄,到海宁盐官时减至仅3公里,涨潮时,大量潮水从湾口涌入,受到钱塘江两岸越来越窄的约束,后浪推前浪,波峰叠起,形成陡立如墙的涌潮,最高可达4米。涌潮潮头到了盐官一带,江面更窄,潮水卷着浪花,像飞舞的银龙、咆哮的群狮直扑海塘,掀起排空巨浪,涛声震耳,雷霆万钧,令人惊心动魄。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汛最大,涌潮现象最为壮观。古书记载:江潮“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八月十八观潮的好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无数的赞颂钱江潮的佳作。北宋进士潘阆的《酒泉子》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呵!从“来疑沧海尽成空”可以想见大潮大浪的宏大气势,“万面鼓声”又形象地表现出大潮的轰鸣巨响,而那些敢于在大潮到来时戏水弄潮的“弄潮儿”,在涛头做出种种惊险的动作,令人心寒之时,又不禁赞叹他们的勇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