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夫自由談

是非[1]

字體:16+-

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生理心理學家把人的頭腦解剖實驗了幾千百次,至今沒有找著這樣一個專管是非的心。

是非隻是判斷行為的一種符號。這種判斷的能力是在判斷上得來的。它是在實際生活裏學得的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對於某一種行為加以某一種符號,絲毫不容假借,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是的便會說是,非的便會說非,沒有什麽參差。如果在實際生活中,有人混亂黑白,指鹿為馬,是的有時說作非,非的有時說作是,這樣一來,是非便不能分明了。

為什麽要顛倒是非?大凡自己討便宜的時候,不願是非分明;隻要自己吃了一點虧便大聲疾呼的要人家來辨別是非。“是非”是上算者的敵人。“明是非”是吃虧者的呼冤,人不能老是上算,也不能老是吃虧,故有時要是非,有時不要是非。

靖節公[2]有詩說:“榮衰無定在,彼此更共之。”“是”豈能專屬於我?“非”豈能當屬於人?

是非如貞操,既已揮之而去,何能招之即來?

當前的勢力是占便宜的勢力。拜倒在當前勢力膝下的人的字典裏,沒有“是非”,如果有,便是另有注解。

隻許自己是,硬派別人非,是當前勢力之慣技。有時連呼冤也不許。在這種情形之下受冤屈的人隻有打出是非來。是非要靠武力打出來,那是多麽不經濟的一回事呀!

是非之判斷大都含有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是非”,一地域有一地域之“是非”,一階級有一階級之“是非”。

量布用尺,量米用鬥,量是非的尺與鬥是什麽?我以現代中國大眾的一分子提出是非標準如下:

(一)公者是;不公者非。推進大眾福利者是;損害大眾福利者非。大眾福利與小集團福利衝突時,擁護大眾福利者是,擁護小集團福利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