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理论
通过目标的观测,可以很好地了解和理解一个人的行为。目标的种类、结构,向目标努力的过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有目标的人,会感到生活有意义,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坚定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能在困境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当个体经过种种努力终于达到目标后,如果能得到他所需要的报酬和奖赏,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没有得到预料中的奖赏,个体就会感到不满意。同时,满意感还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就是个体对他所得报酬是否公平的理解。如果说,通过与同事相比、与朋友相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与自己的投入相比,他感到所得的报酬是公平的,就会感到满意;反之,则会不满意。
目标的难度也会影响满意感。当任务越容易时,越易取得成功,个体就会经常体验到伴随成功而来的满意感。当目标困难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小,个体就很少体验到满意感。这就意味着容易的目标比困难的目标能产生更多满意感。布朗斯坦(Brunstein)认为,当一个人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才能增加幸福感,即目标必须与人内在动机和内在需要相一致才能提升幸福感。人具有某些意识或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或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幸福感提升,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便达成也不能增加幸福感。
(二)期望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洛姆(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他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
弗洛姆认为,期望的东西不等于现实,期望与现实之间一般有三种可能性,即期望小于现实,期望大于现实,期望等于现实。这三种情况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是不同的。期望小于现实,即实际结果大于期望值。一般来说,在正强化的情况下,如奖励、提职、提薪、分房子等,当现实大于期望值的时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强信心,增加激发力量。而在负强化的情况下,如惩罚、灾害、祸患等,期望值小于现实,就会使人感到失望,因而产生消极情绪。期望大于现实,即实际结果小于期望值。一般来说,在正强化的情况下,个体便会产生挫折感,对激发力量产生削弱作用。如果在负强化的情况下,期望值大于现实,则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为这时人们做了最坏的打算和准备,而结果却比预想的好得多,这自然对人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激发。期望等于现实,即人们的期望变为现实,所谓期望的结果,是人们预料之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也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如果从此以后,没有继续给予激励,积极性则只能维持在期望值的水平上。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从努力—绩效、绩效—奖赏、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道出了人性的自我进步和追求价值的过程。其基础是自我利益,每一个人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所以说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
(三)需要理论
奥德佛的需要理论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他提出了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existence)、关爱(relatedness)、成长(growth)三大需要。它们的基本关系是,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受到抑制,低层次的需要就会更强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人的层次需求论,首先人是一个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能起到激励作用。其次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这种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表现在对阳光、空气、水、住房、温饱等吃穿住行方面的需要。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具体来说,假如一个人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可能最为强烈。
2.安全需要
当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紧接着产生的需要是安全类型的需要,如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免受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对于寻求安全和稳定的努力还有一些范围更广的方面,这些方面见于一种极为常见的偏爱:偏爱熟悉的事物,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未知的事物。那种想用某一宗教或者世界观把宇宙和宇宙中的人组成某种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整体的倾向,也多少是出于对安全的寻求。另外,我们同样可以将一般科学或者哲学列为部分地由安全需要促成。不然的话,只有在真正的危机状态中,才能将安全需要看作调动机体潜能的活跃和支配因素,这些危机状态包括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犯罪浪潮、社会解体、神经症、脑损伤、权威的崩溃、长期恶劣的形势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需要就会产生,并且以此为中心,重复着已描述过的整个环节。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如果这个不能得到满足,个人会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配偶或者孩子。这样的人会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努力。
4.尊重的需要
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①对实力、成就、权能、优势、胜任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②对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马斯洛认为,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些感觉又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者产生神经症倾向。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一切,诸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挥潜能、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等。在这个自我实现需要层次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但自我实现要明显出现,通常要依赖于前面所说的生理、安全、爱和自尊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高级需要的出现以低级需要为前提,一个人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充分表现出来。但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遵照“全”或“无”的规律,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其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弱而已。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是缺失需要,高级需要是生长需要,一个人的低级需要满足后,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但是高级需要越得到满足,人们就越具有从事这种工作的热情。因为高级需要永远无法完全满足,具有久远的激励作用。
(四)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他对这三种需要,特别是成就需要做了深入的研究。
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即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具有成就需求的人,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也担心失败;他们乐意,甚至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绝不会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待未来,而是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估计;他们愿意承担所做工作的个人责任,并希望得到所从事工作的明确而又迅速的反馈。这类人一般不常休息,喜欢长时间、全身心地工作,并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真正出现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
2.权力需要
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即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求。权力需求是指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愿望或驱动力。不同人对权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权力需求较高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常常表现出喜欢争辩、健谈、直率和头脑冷静,善于提出问题和要求,喜欢教训别人并乐于演讲。他们喜欢具有竞争性和能体现较高地位的场合或情境,他们也会追求出色的成绩,但他们这样做并不像高成就需求的人那样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感,而是为了获得地位和权力或与自己已具有的权力和地位相称。麦克利兰还将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力分为两种。一是个人权力。追求个人权力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围绕个人需求行使权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时反馈和倾向于自己亲自操作。麦克利兰提出,一个管理者若把他的权力形式建立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不利于他人来继位。二是职位性权力。职位性权力要求管理者与组织共同发展,自觉接受约束,从体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
3.亲和需要
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即建立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的需求。亲和需求就是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高亲和需求者渴望亲和,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有时,亲和需求也表现为对失去某些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对人际冲突的回避。亲和需求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目标理论、需要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存在交叉重叠的内容。关于目标,可以理解为具体化的综合需要;而目标的达成,就是个体某些具体需要的满足。目标理论提供直接指向幸福感的分析思路,需要理论规定了需要的层次和目标的多样性,两者的结合,使需要和幸福感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成就动机理论提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亲和需要三种需要,其中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人际需要相一致(翁琴雅,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