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价值观概述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周围客观事物、现象能否满足自身或社会需要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问题的某种判断,是对人的全部生活实践的自觉认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化的意识形态,它和人们的认识与实践密切相关,当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头脑中就包含着关于这些活动的作用、善恶以及美丑的某种价值判断。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人信仰密切相关,它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有机统一。
价值观一旦形成,其结构便相对比较稳定,它作为存在于内心的一种评判尺度,支配着人们的态度,牵引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一种持久的信念,是自己对客观事物和自身行为的总体评价,是个体实施决策和行为的总准则。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了解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以及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等,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目前,价值观的定义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统一认可。国外学者主要在心理学领域展开对价值观的研究。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区分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差异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与目的的选择(Kluckhohn, 1951)。罗克奇认为,价值观是价值观念,是一个持久的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终极状态更可取,同时,他将价值观分为目的价值观(终极价值观)和手段价值观(工具价值观)两大类(Rokeach, 1973)。目的价值观即个人想达到的最终状态,一生中最想达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即个人偏爱的行为表现方式,或为达到目的价值观的手段。施瓦兹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它们在重要性上不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Schwartz, 1987)。休珀则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互相联系,或者是一种物质条件(Super, 1980)。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价值观进行了概念界定。《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为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具有行为取向功能。杨国枢将价值观看成一种偏好,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此种偏好在性质上是一套兼含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的信念。价值观是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或据以选择事物的指涉架构(frame of reference)。黄希庭等人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体系,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 1994)。
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可以看出,价值观具有下列特点。①主观评定性。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意义等的评定标准,是区分好坏等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②社会性。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具有规范性和禁止性,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③行为推动性。它具有动机功能,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总而言之,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概念,以上价值观的各种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价值观。对上述各种定义分析总结,我们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信念体系,但它又和外部行为紧密相连,很多因素都对它产生影响,是长期的过程,但是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是比较稳定的,也会根据内外影响而产生变化,它可以指导和推动一个人采取决定,它就是行为原则,是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