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与测评

三、符合互动理论

字体:16+-

“符号互动论”这一术语由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Blumer)提出。但在布鲁默之前,美国学者詹姆斯、库利、杜威等人先后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的重要论断。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博采众长,系统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

符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所谓符号,是指被赋予人类意义的各种事物,如姿势、表情、语言、文字、物品等,甚至特定的场合、社会情境也能成为某种符号。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且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反应。依据米德的观点,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其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姿势对话”(gesture dialogue),当某种姿势获得了人们共有的主观定义,这个姿势就获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于是就形成可以在广泛交往中使用的沟通形式——象征符号。人类就生活在一个用象征符号相互交往的世界中。同时,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同样,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符号互动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符号意义的创造与交换。这些符号意义不是静态地存在于事物本身或行动者的内在心理结构中,而是动态地在人与人的互动之间衍生。

职业认同涉及自我概念,而对自我及自我概念的解读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思维活动要开展大量的主观定义,其中最重要的主观定义是对自我的定义,尤其是在同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对自我做出定义,即形成自我概念。

(一)詹姆斯的社会自我

詹姆斯较早地提出了“自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具有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的能力,并培养出对待自身的自我感情和态度。詹姆斯将自我分为物质的自我概念、社会的自我概念、精神的自我概念和纯粹的自我概念。其中,物质自我是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社会自我是对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认识,精神自我则是对自己的意识状态、心理倾向和能力的认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统称为经验自我,而纯粹自我则是自我对经验自我认知和评价的结果。依据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社会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它是个体在与别人交往中所产生的自我感觉,这种对自己的各种感情与感觉是在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二)库利的镜中自我

库利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理解自我概念,提出了著名的“镜中之我”的概念。“镜中之我”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自我。“镜中之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第一,我所想象的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第二,我所想象的别人对我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第三,由上述两方面引出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卑、自豪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三)米德的主我和客我

米德指出,当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如何看待自己这一问题时,自我意识产生了分化:一个是作为思维着的“我”,即主观的我;另一个是被思维的“我”,即客观的我。他从语言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英语中“我”的主格“I”即对应着主观的我,英语中“我”的宾格“me”即对应着客观的我。米德认为,以“I”来认识自己,我是一个主动的我,是一个当下存在的即时性的我;以“me”来认识自己,我是一个处于各种支配关系和受动关系中的我,是一个被自己和被他人作为观察对象或作用对象的我,是一个处于历时性之中的我。只有把“I”和“me”统一起来,人的自我概念才能既获得主观性又获得客观性,自我概念才会在主动与被动、即时与历时、创造与规范、个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关系中得到统一。

(四)戈夫曼的多重自我

作为符号互动理论的又一代表人物,戈夫曼主要探讨了社会互动中的人们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的问题。他借用戏剧学的理论,认为这种创造印象的过程是一门表演艺术,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拟剧论(dramaturgy)或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而人们在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概念。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要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观众对他的表演有什么样的期望,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表演技巧。并且人们的自我概念具有多样性,因为一个人同时会扮演多个角色。因此,戈夫曼也强调人具有多个自我,每个自我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