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职业压力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对于职业压力问题有了越来越全面系统的认识,现在的压力研究已经较少单维静态地去看待职业压力,而更多地从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去分析认识职业压力心理,对职业压力的本质倾向于复杂构成与动态过程的认识。
(一)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是在1972年提出的,这一理论是职业压力领域中运用最多、得到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引起压力的因素不是单独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只有当个性特征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
在个体—环境匹配理论的指导下,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职业的压力原因。有研究者确认了工人的自主和控制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缺乏控制会妨碍学习,降低动机,因而无法克服工作所引起的压力(Saute & Hurrell, 1989)。斯佩克特(Spector)则考察了工作负荷和人际矛盾对雇员满意度的影响,发现过量的工作负荷和工作中的人际矛盾与焦虑、挫折感、工作满意度和健康症状有显著正相关。库珀(Cooper)和马歇尔(Marshall)吸取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的成果,提出了职业压力生成机制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当个人的主观动机或意愿与客观环境(组织)所提供的满足(如工资、待遇、地位等)产生矛盾时,就会造成他们的职业压力。因此,工作与个人特征的相互适应性决定了职业压力的反应程度,两者之间越不相适应,职业压力越大。
(二)交互理论
拉扎勒斯(Lazarus)认为,早期的职业压力研究中明显不足的一点是将环境条件和个体特点看作分离的和不变的,尽管个体—环境匹配理论结合了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虑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虽然进了一步,但它仍然是静态地看待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在1966年提出了他的交互理论来解释职业压力的产生问题。
交互理论的两个主要原则是:①在面临一个情境时,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②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超越独立的个体与环境的结合。如果个体和环境的关系是有压力的话,首先,个体要确认自己所面临的工作与个人是否有重要关系;其次,只有当个体做出“外部或内部的要求使用或超出了自己的资源”的评价时,心理压力才会发生。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做的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果。
在交互理论中,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面临的任务产生变化。拉扎勒斯提出有三种评价为事物提供了意义并影响应对的过程,它们是初级评价、二级评价和再评价。初级评价对事物的类型做最初的估计,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所遇到的事情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二级评价是判断应对技巧与情境之间匹配的程度。如果说初级评价回答的是“我是不是有了麻烦”,那么二级评价是关于“这种情况下我该做什么”。再评价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发生后的处理所引起的反馈之上,它将导致初级评价的改变,相应地会影响处理该情境的应对技巧。
由于拉扎勒斯的交互作用理论全面概括了压力的构成要素,既强调环境刺激的作用,也考虑了个体特征差异,加上对数据的涵盖性和易检验性,使得它很快就成为职业压力和应对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三)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
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JDCS模式)是在工作需求—控制模式(JDC模式)基础上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社会支持)发展而来的。
早期模型包含两个基本假设: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导致高职业压力;当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均处于高水平时,工作动机增强,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在这种情况下,高工作要求非但不是压力源,反而是对员工的激励因素,可以产生“良性压力”(good stress)。当员工处于高水平工作要求时,工作控制可以防止员工受到过高职业压力的伤害,因而具有缓冲作用,或者说是一种保护机制。工作要求既增加学习也增加职业压力,而对工作过程有所控制可以减轻员工的压力,增加他们的学习。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在模型中加入了社会支持维度,将该模式发展成为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式。JDCS模式认为,高要求—低控制—低支持的工作往往导致心理压力和生理疾病,而与之相对应的高要求—高控制—高支持的工作将增加学习、动机和技能的发展,即控制和社会支持可以抵消高要求的消极影响。其中社会支持应该包括家庭支持。在过去的20多年里,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之间产生冲突,造成应激。这种应激感将会导致工作不满意、抑郁、缺勤和冠心病等。托马斯(Thomas)和甘特尔(Gasnter)的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性的政策和实践的确有利于员工的态度和身心健康,家庭支持干预增强了员工的支持感,而这种认知性的评价过程则在人们应对职业压力时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
(四)压力循环理论模式
格梅尔希(Gmelch)在1988年归纳了以往有关压力的研究,提出了四阶段压力循环理论模式,这四阶段分别是:①压力源,外界加诸个体的一些特殊要求;②个体知觉,个体所感受的压力;③应对反应,当个体无法应对工作负荷,认为要求是压力时,个体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④结果,因长期承受强烈而负向的压力,导致生理或心理疾病。适当的压力是个体前进的动力,但过度的压力则会造成身心损伤,产生压力的因素包括个体本身的人格特质、性格、生理状况、人际关系、主观知觉、环境因素等。其中个体的认知、环境因素等是可以调适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