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一、中國文學觀念——以“抒情”為主——審美論

字體:16+-

中西文學觀念的比較研究,此前也有不少相關論著,但一般都認為西方重再現,中國重表現。現在看來,這種說法仍嫌簡單,首先是沒有進入曆史語境,沒有深刻說明中西文學觀念差異所產生的不同曆史和文化根源;其次是對於中西思維模式缺乏深刻的認識,導致中西方文學觀念的差異比較停留於較淺的層次上。

中國古代文學觀念與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文學觀念有巨大的差異。總體而言,中國古代文學觀念是情感論。中國文學的開篇《詩經》幾乎都是抒情詩。與《詩經》幾乎同時的《尚書》中的“堯典”說:“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1]這段話的前麵是“帝曰”,這個“帝”就是“舜帝”,是他告誡掌管音樂的人“夔”的一席話,意思是說:你聽好了,詩要表達意誌,歌要把詩的言辭詠唱出來,聲調則隨著詠唱而抑揚頓挫,韻律則使聲調和諧統一。過去解釋這段話的學者,常常隻注意“詩言誌”三個字,沒有把這句話聯係起來理解,是不夠的。《尚書》這句話,意思是要把詩、歌、吟唱、韻律四個因素聯係起來。或者說,詩在當時是應歌唱的,歌唱則要講究“吟唱”,怎樣才能達到“吟唱”的效果呢?那就要講究韻律和諧。這樣聯係起來理解,那麽《尚書》這句話所說的就是:“詩”作為一種活動,一定要以韻律的語言用吟唱的方法充分表達情感誌意。“詩言誌”的“誌”是什麽?《春秋左傳正義》在解釋“好、惡、喜、怒、哀、樂”等六誌時說:“在己為情,情動為誌,情誌一也。”[2]這個解釋很好,說明情誌是相通的。不論是個體性的情感(如《詩經·關雎》)還是社會性情感(如《詩經·碩鼠》),都是抒**誌的,這裏沒有嚴格的區別。“詩言誌”不是舜帝一人的意見,幾乎是後來眾多不同流派學者對詩的共同理解。《莊子·天下》:“詩以道誌”;《荀子·儒效》:“詩言是其誌”;《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誌”。這樣說來,朱自清說:“詩言誌”是古代詩學的“開山的綱領”[3],就可以成立了。為什麽中國文學觀念一開始就與人的情感聯係起來,根本原因是中國古代沒有“上帝之城”,也就沒有像柏拉圖那樣的無所不在的超越現實的“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