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在宋元雜劇和明清傳奇階段,各有自己的文本規範和經典作品。但戲曲發展到以京劇為代表的地方戲階段,基本蛻變為一種純舞台藝術形式,文學的創造力已經基本喪失。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田漢等現代劇作家開始以五四新文學的精神創作現代戲曲。至50年代《十五貫》和《團圓之後》等戲曲改編作品的出現,說明雜劇、傳奇和地方戲之後一種新的戲曲文本正式成型。這種戲曲新文本雖然不得不戴上傳統舞台藝術的“鐐銬”,接受種種限製,但文學的創造力重新成為戲曲作品產生的第一動力。這種戲曲新文本,其內部特征是集中表現一個核心的戲劇衝突,在劇、詩、演三者之間,以“劇”為要,把作品的整一性建立在情節整一的基礎之上。這個戲曲新樣式,是五四新文學與中國傳統戲曲結合的產物,應當看作現代文學的一個分支,稱為現代戲曲。
八九十年代,大量出現的戲曲作家都采用與《十五貫》和《團圓之後》一致的文本樣式寫作,魏明倫、郭啟宏、陳亞先、鄭懷興等當代戲曲作家所達到的創作成就表明,現代戲曲作為一種戲劇和文學的獨特樣式已經成熟。現代戲曲的代表性作品也不失為當代文學的經典。
魏明倫(1941— ),四川內江人。童年失學,9歲參加四川省自貢市川劇團,16歲時在“反右”中受到牽連,下放農村。1962年起任自貢市川劇團編劇,所作劇本均由該團演出。1980年其成名作《易膽大》獲全國優秀劇本獎,此後接連以《四姑娘》和《巴山秀才》再三獲得該獎。1985年寫作《潘金蓮》,冠名為“荒誕川劇”,引起演出市場的熱烈反響和批評界的激烈爭論。八九十年代之交推出《夕照祁山》,未贏得作者所期望的“應有的社會效益”[5]。1998年魏明倫創作的川劇《中國公主圖蘭朵》和意大利歌劇經典之作《圖蘭朵》同時演出於北京。此外他還寫有電影劇本《變臉》(後改為川劇)、《四川好人》及雜文散文集《巴山鬼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