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節 新時期電影

字體:16+-

在大陸,首先是一批“傳統型”的現實主義電影,標誌著電影藝術在走出“**”夢魘之後的新成就。它們真實地記錄了社會生活的狀態與進程,也相當深刻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始充滿希望也充滿“問題”的日子裏各種人的精神狀態。正是這種貼近中國生活的現實主義精神使廣大觀眾與國產影片之間有一條有力的感情紐帶。這種電影導演的突出代表當首推謝晉。

1980—1986年,謝晉執導了《天雲山傳奇》(魯彥周編劇)、《牧馬人》(根據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改編)和《芙蓉鎮》(根據古華同名小說改編)三部反映“右派分子”生活的故事片。這三部影片繼承和發揚了30年代以來中國左翼電影的現實主義精神,標誌著這位“傳統型”導演藝術事業的巔峰。在三部影片中各有一個超越現實的美麗、善良、勇敢的女性,容納、溫暖了落難的男主人公,她們被解釋為“地母”般的“人民”的化身。這當然是非現實的,然而影片所揭露的剛剛過去的那個時代對人的基本權利的踐踏、對人性的扭曲與摧殘卻是相當真實的。比“地母”的理想更震撼人心的,是對“人”的描寫:羅群、許靈均、秦書田落難之中的精神苦悶,他們的自虐與自尊,他們的人性渴求;宋薇麵對吞噬人性的極“左”政治,以犧牲良知和愛情為生存代價的巨大痛苦;李國香、王秋赦愚昧地踐踏他人同時也踐踏自己作為人的尊嚴的悲劇過程與吳遙被極“左”政治非人化的冷漠心態……這三種狀態正反映了在那個摧殘人性的年代裏人性命運的真實的三部曲。

此外,《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編劇,張其、李亞林導演)、《人到中年》(諶容編劇,孫羽、王啟民導演)、《人生》(路遙編劇,吳天明導演)、《野山》(雪村、竹子編劇,顏學恕導演)等,也是一批現實主義的優秀影片,盡管它們與謝晉作品一樣關注社會生活矛盾、關注當代人心中的困惑遠遠超過它們關注電影故事的敘述與表現本身,但必須承認,這種創作的“路子”在當時是具有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