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五節 台港散文

字體:16+-

80年代的台港文學界,掀起了一股“散文熱”,呈現出一派百花爭豔的繁榮景象。

龍應台(1952— ),筆名胡美麗,1982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返台,曾長期在大學任教。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家中,龍應台可算是一個異數。她以求真的態度,借助雜文的形式,毫不留情地抨擊那些不合理、不正常的現象,在環境汙染、世情冷漠、文明淪喪的世界燒起了一把“野火”。《中國人,你為什麽不生氣?》敘寫現實社會中人們麵對種種醜惡、黑暗現象時一味忍耐、退讓,放棄了“生氣的權利”,結果由“沉默的大多數”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者。作者憤怒地寫道:“在台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隻要不殺到他**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生了梅毒的母親》揭露台灣的環境汙染問題。作者把肮髒、醜陋、道德敗壞的台灣比作“生了梅毒的母親”,“我既不願遺棄她,就必須正視她的病毒,站起來洗清她發爛發臭的皮膚”。《天羅地網》抨擊充滿教條的生活環境。台灣當局利用一切機會宣傳道德、灌輸思想,山、水、樹都成為教化的工具。於是人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逗點沒有留白沒有空間沒有思想自由緊得透不過氣來密得掙脫不掉使眼睛耳朵頭腦疲憊不堪天羅地網的環境”裏。龍應台采取的這一反對權威、批判現狀的立場,鮮明地凸現出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和公民的責任感。這種不受製於強權,不屈從於私欲,真實和純粹的“在野”之聲,對於那些在自我吹噓、自我慰藉的“醬缸”裏泡了幾十年的台灣民眾,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林清玄(1953— )也是這一時期散文家中的佼佼者。其“菩提”係列散文每每通過自己的生命體驗來闡釋佛理,提倡充分地享受人生,主張“以喜悅的心求悟”,“以歡喜淨土的心走向極樂世界”,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在主體價值失落、精神家園荒蕪的現代社會中,林清玄的佛教散文主張回歸自然,心係菩提,以東方的詩性文化**滌心靈的塵埃,對於身處物化潮流中心靈疲憊、精神壓抑的人們來說,仿佛是一劑清涼的精神解毒劑。《鴛鴦香爐》以鴛鴦香爐為象征,讚美了相互依賴、相惜相守的夫妻愛情。《黃昏菩提》記錄了黃昏漫步在喧鬧的台北街頭的隨想。在本來可以非常美麗的黃昏,充斥著驚疑、焦慮、匆忙的人群和一幅幅急促、混亂、使人喘不過氣來的畫麵,而這一切正是因為人們缺乏誠懇有情的溝通和有良知的關心,但“我們如果能回到自我心靈的真正明淨,就能拂拭蒙塵的外表,接近更美麗單純的內麵……我們的明淨可以洗清互相的冷漠和汙染”,因此作者在鬧市街頭將眼光落在安全島中青翠、寧靜的楓香樹上。楓香樹使他看到了都市的美,這種美使人警醒,使人追求明淨的智慧,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無知的津渡,鮮明地表現了在煩亂紛擾中淡泊心誌,用明淨**滌滿身紅塵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