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20世紀90年代文學思潮
第一節 精神立場的分化與“人文精神”論爭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全麵進入了現代化的物質實踐階段。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與中共十四大獲得了理論與實踐上的合法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一項基本國策,一個世紀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現代化進程,終於從呼喚現代化、思想解放和人的主體性等思想領域轉向了政治、經濟、法律、科技等領域。這種從精神層麵到現實操作層麵的轉化,使現代性基礎開始逐漸走向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於是90年代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也隨之步入了一個複雜的轉型期。
首先,以城市為中心,從80年代就開始顯示自身力量與趣味的大眾消費群體,更加壯大成熟。一個以大眾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市場快速形成,並開始向外擴展自己的表達方式與價值理念。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化空間是主流政治文化與知識分子精英文化所組成的二元格局,而大眾文化的加盟則打破了這種二元格局,代之以三足鼎立的文化形態,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化(或稱官方文化)、知識分子精英文化(或稱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或稱消費文化),三種文化形態既相互交融又相互衝突,形成了90年代以來複雜的文化態勢。
80年代的思想主題——反封建、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主體性問題等形成的“文化熱”,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進行的現代化啟蒙。但在90年代複雜的文化語境中,由於社會現實的變動以及文化空間的重新分割,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和文化功能在逐漸“邊緣化”。不僅知識分子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互動與榮譽共享不複存在,而且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由於人文知識分子不可能走上經濟的主戰場,對生存和精神處境的焦慮和失重感也隨之產生,並導致了知識分子自身深刻的危機意識。知識分子開始對自己以往的“價值立場”產生懷疑和困惑,知識界和文化界一度出現“闡釋的焦慮”和“失語”的惶惑。如何闡釋目前的社會現實與文化狀態,采取何種價值立場與話語體係,知識分子角色功能的轉換等話題,成為90年代文化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