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五節 帝王將相的“複辟”

字體:16+-

在有關“農民起義”的宏大敘事式微的同時,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曆史小說呈現出了另一種創作趨勢:帝王將相的“複辟”。“複辟”,在這裏即歸來之義。作家們從開國君主寫到末代名臣,從馳騁邊疆的武將寫到奔走後庭的太監,從得寵的皇後寫到失意的公主,這些封建時代上層社會的人物形象係列,幾乎占據了這個時期曆史題材小說創作的大部分空間。

帝王將相的“複辟”,最早出現在《李自成》這類以“農民起義”為描寫對象的曆史小說中。在這些曆史小說裏,帝王將相並不是主人公,隻是作為被剝削階級的對立麵出現在作品中。但由於創作中多年來形成的不成文禁忌的製約,也由於作家主觀上傾向於將農民英雄理想化,一些作品在塑造農民英雄與帝王將相時常形成這樣的現象:塑造英雄人物所花費的精力和筆墨遠遠超過帝王將相,但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概念化和臉譜化傾向,帝王將相反倒能作為有血有肉的形象出現在作品中。

這一“無心插柳柳成蔭”現象的形成,一方麵是由於“畫鬼容易畫犬難”,另一方麵則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文學觀念和曆史觀念的日趨開放。思想解放運動使人們的眼光漸趨寬容宏遠,讀者審美趣味的變化也促使帝王將相更多地進入公眾的閱讀空間。而且,由於意識形態或其他方麵的原因,今人和古人對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的描繪和評價遠遠不能切近曆史的真實,這就為當代中國作家替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翻案辯誣提供了餘地。

唐浩明(1946— ),90年代出版的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曠世逸才》,引起了讀者廣泛的閱讀興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作品將有爭議的曆史人物放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加以描繪,展示其文化性格及其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