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節 《紅旗譜》與《風雲初記》

字體:16+-

同期的“革命曆史題材”長篇小說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兩部以農村革命為題材的作品,一是梁斌的《紅旗譜》,一是孫犁的《風雲初記》。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維周,河北蠡縣人。1930年入保定第二師範學校,1933年至北平,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長期在宣傳、文化部門工作,曾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河北分會主席等。《紅旗譜》出版於1957年,其後又出版了《播火記》《烽煙圖》,合稱“三部曲”,受到好評的是第一部。小說故事發生在“民主革命時期”,地點在冀中平原一個名叫鎖井鎮的地方,主體線索是朱老鞏、朱老忠及嚴誌和兩家農民與馮蘭池一家地主兩代之間的鬥爭,不過,小說沒有孤立地描寫這場階級鬥爭,而是將它與當時波瀾壯闊的城市革命鬥爭結合起來。小說在當時受到好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塑造了朱老忠這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農民英雄形象。

小說在藝術表現上的民族風格與地方色彩,也在當時為這部作品贏得了很高的評價。小說對地方風俗風景畫的描寫凸顯了作品的民族風格,例如對趕廟會、過除夕等的描寫,富於濃鬱的鄉土氣息。小說在敘事上遵循了古典小說常用的一些手法,如注重故事情節的曲折性,重視安排緊湊的矛盾衝突,充分利用語言與動作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在語言運用上以北方方言為主,注意口語的提煉與運用,樸素、簡潔有力、貼近生活,比較適合一般大眾的閱讀口味。不過,小說的民族風格表現得最為突出的地方,還是對朱老忠這一形象的塑造。朱老忠顯然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俠義英雄,他身上的諸多性格特點,如愛打抱不平,為朋友不惜兩肋插刀,疾惡如仇,重義輕利,一諾千金等,都令人想起《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與其說是朱老忠的革命精神與革命事跡吸引了讀者,倒不如說是他身上的這些傳奇品質更吸引讀者。他之所以受到歡迎,正是由於這一形象的文化象征暗中契合了相當部分讀者,尤其是大眾讀者的傳統閱讀視野。在朱老忠這一形象身上有著深刻的文化積澱,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將他視為中國民間有著深遠曆史的“造反”傳統在當代的延續。他以能為當時政治意識形態接受的形象出場,而接通的恰恰是被這一革命曆史話語所改寫的民間文化傳統。在“《紅旗譜》三部曲”中,朱老忠在成為一名成熟的中共黨員後,其形象之所以會變得生硬、單調,固然與其性格過早定型、缺少發展有關,但更主要的還在於,當朱老忠擁有了一個有著強烈製度化色彩的政治身份後,他身上的草莽品質便逐漸被維係這一身份的政治意識形態所壓抑,朱老忠必須自覺轉換自己的俠義英雄身份,才能與新的政治身份相符,因而此時的朱老忠更主要的形象功能乃是政治符號性的,他雖然或許令人肅然起敬,但卻無法像以前那樣引起讀者的衷心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