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还有两部以农村革命为题材的作品,一是梁斌的《红旗谱》,一是孙犁的《风云初记》。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33年至北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红旗谱》出版于1957年,其后又出版了《播火记》《烽烟图》,合称“三部曲”,受到好评的是第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地点在冀中平原一个名叫锁井镇的地方,主体线索是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与冯兰池一家地主两代之间的斗争,不过,小说没有孤立地描写这场阶级斗争,而是将它与当时波澜壮阔的城市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小说在当时受到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塑造了朱老忠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英雄形象。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也在当时为这部作品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小说对地方风俗风景画的描写凸显了作品的民族风格,例如对赶庙会、过除夕等的描写,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在叙事上遵循了古典小说常用的一些手法,如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性,重视安排紧凑的矛盾冲突,充分利用语言与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在语言运用上以北方方言为主,注意口语的提炼与运用,朴素、简洁有力、贴近生活,比较适合一般大众的阅读口味。不过,小说的民族风格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地方,还是对朱老忠这一形象的塑造。朱老忠显然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侠义英雄,他身上的诸多性格特点,如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疾恶如仇,重义轻利,一诺千金等,都令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与其说是朱老忠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事迹吸引了读者,倒不如说是他身上的这些传奇品质更吸引读者。他之所以受到欢迎,正是由于这一形象的文化象征暗中契合了相当部分读者,尤其是大众读者的传统阅读视野。在朱老忠这一形象身上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他视为中国民间有着深远历史的“造反”传统在当代的延续。他以能为当时政治意识形态接受的形象出场,而接通的恰恰是被这一革命历史话语所改写的民间文化传统。在“《红旗谱》三部曲”中,朱老忠在成为一名成熟的中共党员后,其形象之所以会变得生硬、单调,固然与其性格过早定型、缺少发展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当朱老忠拥有了一个有着强烈制度化色彩的政治身份后,他身上的草莽品质便逐渐被维系这一身份的政治意识形态所压抑,朱老忠必须自觉转换自己的侠义英雄身份,才能与新的政治身份相符,因而此时的朱老忠更主要的形象功能乃是政治符号性的,他虽然或许令人肃然起敬,但却无法像以前那样引起读者的衷心喜爱。
这一现象并非个别的。这时期具有乡土色彩的小说,其在艺术与思想上的成败,大多与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与当代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息息相关,孙犁的《风云初记》便是这方面的又一个例子。
孙犁的《风云初记》共三集,1951年至1963年陆续出版,故事以初期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在这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军人形象。其中有富于顽强抗争精神的老年农民高四海,也有雇工出身的连队指导员芒种等。自然也少不了孙犁特别擅长刻画的青年女性形象,如单纯、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幻想与热情,最后成为革命新人的吴春儿,不断同自我、旧家庭、旧势力作斗争的李佩钟等。小说在许多地方有着非常明显的孙犁创作风格的标记,比如,诗化的自然景物描写,行云流水般的优美的语言,清秀纯美的年轻女性形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部小说无疑是一次失败的创作。这并不是说孙犁的诗化风格只适合中短篇的创作,而无法表现长篇的容量;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孙犁小说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审美气质与美学风格,其内在的要求是一个超然美学主体的角色存在,是一种对审美对象的文化心理距离。“风格即人”在孙犁这里有着独特的体现。对孙犁而言,诗化的创作风格并不仅仅是某种外在的艺术叙事手段。相反,它还是某种人生方式,某种生活立场。《荷花淀》《山地回忆》等作品之所以受人称誉,都无不与孙犁对创作对象、对生活所持的那种恬淡、娴静而纯美的注视目光有关。这样一种审美的目光虽然戴上了政治的过滤镜,但其内在的对人性美、生活美的深情与探索,依然能够穿透政治的雾障,打动读者的心。然而,当孙犁在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影响下,试图通过《风云初记》以“史诗”风格为一个时代立传时,便在事实上与他的美学追求发生了矛盾。尽管在《风云初记》中随处可以看到优美的景物片段描写,也偶尔可以从吴春儿等女性形象上发现作者对女性美的深情关注,但这些碎片再也无法聚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美学整体了,过多的政治化情感将它们稀释成为一些“点缀品”,使作品缺乏内在的艺术穿透力;与艺术对象缺少审美距离的急功近利的政治创作意图,与孙犁创作风格中内在的审美视角有着无法弥合的裂缝,这种裂缝导致小说在整体风格上的不协调。此外,就孙犁的创作气质而言,设置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激烈的矛盾,并非其所长。孙犁擅长的无疑是类似《荷花淀》那样的抒情小说,在营造整体的诗化意境中缓缓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在《风云初记》中,孙犁安排了几条故事线索,似乎想以故事来带动作品,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到了小说后半部,这种安排便非常明显地后续无力,几条线索都变得零散不堪,甚至只好草草收场。此后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犁便显然吸取了《风云初记》的某些教训,某种程度地回到了《荷花淀》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