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五節 《青春之歌》

字體:16+-

在本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中,楊沫的《青春之歌》頗為引人注目,它以題材內容的獨特和藝術表現的細膩,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是這時期印數最多、讀者反應最強烈的作品之一。它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

楊沫(1914—1995),原名楊成業,祖籍湖南湘陰,出生於北平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28年進入北平溫泉女中學習,三年後因家庭破產和反抗包辦婚姻而離家出走。她經曆了艱難的自立過程,從事過小學教師、家庭教師、書店職員等職業,抗戰前夕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開始文學創作。

《青春之歌》開始創作於1950年,1958年問世。作品以楊沫自己的生活經曆為原型,展示了青年知識女性林道靜背棄自己所生長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過程。林道靜原是一個青年學生,為了反抗家庭的包辦婚姻,獨自一人離家出走。到外地尋親未果,困窘之際,遇到青年教師餘永澤,兩人由相愛而成婚。在後來的家庭生活中,餘永澤逐步表現出他的自私和冷漠,林道靜則在尋求自立的過程中逐步覺醒。她先後遇到了革命者盧嘉川和江華等人,他們鼓勵和幫助她脫離家庭的羈絆、參加革命活動。林、餘的矛盾終於激化,林道靜脫離家庭,積極從事進步學生運動,並被捕入獄。在獄中,林道靜得到女革命者林紅的進一步啟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出獄後,林道靜與江華相愛,完成了靈與肉的蛻變和新生。可以說,《青春之歌》是一部比較典型的知識分子“成長小說”,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現代的進步學生運動。

在50年代大寫革命曆史和農村題材的潮流中,表現知識分子生活的《青春之歌》能夠問世並得到好評,首先是因為它契合了當時的“知識分子改造”主題。作品所表現的,是一個知識分子如何背棄自己原有的封建家庭和文化,逐步走向革命的過程,其主旨正是歌頌革命力量的不可戰勝和人們對這一力量的追求。這是對傳統革命曆史題材作品的補充和豐富,並事實上構成了革命曆史題材小說的一種新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