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中,《大波》与《六十年的变迁》都取材于所谓“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但两位作者都有意以新的“革命”理念去演绎这段历史,希望“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吸取一些‘观今宜鉴古’的教训”[15],从而将它们纳入“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16],因而,这两部小说均体现出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相类似的创作特征。
李劼人(1891—1962),四川成都人,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参加过四川保路运动,1919年赴法国留学。1912年开始文学创作,从事过文学翻译、文学编辑和教学等工作。在长达50年的文学生涯中,李劼人留下了各种著译近600万字,堪称多产。其代表作为长篇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尤其是《死水微澜》,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天魔舞》及多部短篇小说。
早在30年代,李劼人就被郭沫若誉为“中国左拉”,受到大力推崇,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漫长岁月中,李劼人始终受到评论界和文学史界的冷落。70年代后,文学史家逐渐认识到李劼人的价值,给予他比较公正的评价。显然,对于这位作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大波》是李劼人长篇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旧版创作于30年代中期,出版于1937年,但故事尚不完整。1954年,因人民文学出版社拟重印《大波》,李劼人遂决定对作品进行重新改写,原计划为四部。改写活动一直进行了8年,至作者去世前,完成了前三部,第四部仅写了12万字,未能终篇。
《大波》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四川保路运动。这是1911年爆发于四川省的反清运动,是辛亥武昌起义的序曲。李劼人在20岁时曾参加这一斗争,有很深的感受,这是他30年代创作《大波》的由来。关于50年代的改写作者说:“由于解放后我参加了政治学习(我对政治学习是用了功的),回头再看辛亥革命运动,比前廿年更清楚、更透彻了。这次写《大波》,就想深入运动的本质……”[17]所以,他对自己的写作要求是“必须尽力写出时代的全貌……了解到当时历史的真实”[18]。可见,作者重写《大波》,追求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希望能寻找出这场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意义,从而再现辛亥革命时代的中国历史画卷,勾勒出一部近代中国的宏伟史诗。
这一追求构成了《大波》的最大艺术特点:宏观的视野和历史的高度,具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画面相当恢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全面描画了保路运动的全景。围绕着对这一运动的叙述,作品塑造了庞杂而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地方势力、军阀等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再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发展的前因后果及曲折过程。
《大波》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对真实感的追求。虽属虚构的小说创作,但作者力求再现历史的真实。作者自身的经历是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时,作者还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试图在作品中对运动的真实面貌进行还原。因此,作品在细节描写上体现了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事件过程也与历史事实相当切近。于是有这样的评述:“史实的真实,地方风情的真实,人情世态的真实,却是任何历史文献无法替代的。”[19]
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比较集中地塑造了一些历史人物形象。小说以写实手法塑造人物,追求人物的形似与神似,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了历史真实和艺术个性的结合。最突出的如端方、赵尔丰等。
作品的缺陷也很明显,首先表现在历史观方面。虽然作者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去审察历史,但并没有具备真正高屋建瓴的历史视野,对于事件背后的真正动因,作者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而深入的见解。由于缺乏统率全文的深刻历史思想,作品所展示的历史画面因缺乏关键的主线而显得芜杂。其次体现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对宏观历史画面的描绘是全面的,但在人物日常生活细节描写方面主要着力于人物的政治活动层面,缺乏真切细腻的生活场景展示,人物形象也显得不够生动、丰满,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很少。
与李劼人一样,《六十年的变迁》的作者李六如也是一位亲身经历过近代历史运动的老作家。
李六如(1887—1973),湖南平江人。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的变迁》就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李六如于1955年开始创作《六十年的变迁》,原计划写三卷,涵盖从清末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历史。前两卷分别出版于1957年和1961年,第三卷因“**”未能完成,作者在“**”中逝世,留下遗稿约10万字。《六十年的变迁》是作者唯一的文学创作。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家,李六如创作这部小说的政治意图非常明确,他希望“将这时代的政治、社会演变,各种矛盾,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前仆后继的斗争过程,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描绘一个轮廓[20]。”作品完全可以看作一个老革命者对于自己革命历史的回顾,对于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作者的创作态度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小说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都服从于“政治正确”这一前提,体现着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理念的探寻。因此,作品缺乏客观冷静的历史立场和写实的态度,存在着以思想先入为主地展示历史、引导历史的缺陷。作品最终所给出的也基本上是革命者所认定的“历史的规律”,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真实具象。
作品第二个特点是视野宏大,容量广阔,体现着一种对历史的纵览意识。小说的时间跨度非常之大,“六十年历史”的原计划是写到1949年,虽然后来没有最终完成,但已完成的部分已经包括了从清朝末年到20年代末的三四十年的漫长时段,叙述到了在这期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主要政治事件,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井冈山斗争等,形象地再现了活跃于各时期社会上的黎元洪、刘复基、谭延闿、毛泽东等重要历史人物。作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于这段历史的全面纵览,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的一幅历史长卷。
作品的艺术表现比较粗糙。正如作者自己所表达的艺术追求:“其取材以反映这60来年的时代面貌为中心。主人公季交恕只是为其中的一根线索而已。”[21]小说的创作主旨在于展现时代历史风云,不在对个人性格和命运遭际的刻画。一方面,透过作品叙述的故事,我们确实能够看到时代的某些面貌,感觉到历史风云的变幻,作品可谓具有文学性“史书”的特点;另一方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单薄,故事也缺乏生动性。历史的流动淹没了人物的个性和故事的生动,人们只能见到历史却不见鲜活的生活,只能见到历史事件而看不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人公季交恕,其行为活动贯穿全书,生活的时间跨度也长达数十年,但是,这一人物形象仅仅起到了一个“历史的木偶”的作用,作品完全没有深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展现其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形象自然很不丰满。这是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在叙述方式上,作品也显得比较单一而缺乏变化。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的样式,采用的是“回顾”式的叙述方法,操着“以古鉴今”、饱含沧桑的口吻,体现出传统的说书特征而缺少现代的叙述方法。所以,作品中虽然也有生活画面的描绘,也有地方风俗的介绍,但整体而言,小说缺乏集中的、深入的细描,缺乏具体、真切的风物摹写,更没有动人的心理刻画。此外,作品的语言也比较直白,不够活泼,缺乏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