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二節 巴金、冰心、楊朔等人的散文創作

字體:16+-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50年代和60年代初先後出版散文和報告文學集《華沙城的節日》《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慰問信及其他》《大歡樂的日子》《新聲集》《友誼集》《讚歌集》《傾吐不盡的感情》和《賢良橋畔》等。他曾經兩度入朝,寫出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堅強戰士》《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等作品。這時期巴金創作的總體質量是乏善可陳的,小說如此,散文也如此。就散文來說,即便是一些曾產生很大影響的“名篇”,也未必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比較起來,這時期巴金寫下的若幹緬懷故人和國際題材的散文作品略為可取,如《憶魯迅先生》《從鐮倉帶回的照片》等。巴金後來說,自己曾經說過許多“真誠的假話”,這在這時期散文創作中表現得很突出。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閩侯人。這時期先後出版了散文集《歸來以後》《我們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燈》(包括小說和詩歌)、《拾穗小劄》《櫻花讚》等。其中,《櫻花讚》《一隻木屐》等是她60年代的散文代表作。冰心早期作品突出一個“愛”字,大膽表現個性、筆致細膩清麗、感情纏綿婉約,營造出一種如夢如煙的空靈境界。新中國成立後,冰心的散文創作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先前的風格,特別是《櫻花讚》《小桔燈》《一隻木屐》等“名篇”,文筆仍然清新、構思仍然精巧。但即便是這些“名篇”,也仍然受著時代的製約,仍然不得不表現時代共同的主題。總的說來,冰心這時期的散文創作,沒有了先前的惆悵和憂傷,而代之以時代所要求的明快、樂觀和歡暢。就藝術感染力來說,冰心這時期的散文明顯不如前期。

曹靖華(1897—1987),原名曹聯亞,河南盧氏人。新中國成立前主要從事教育和翻譯工作,也寫過一些散文。從60年代起致力於散文創作,出版散文集《花》《春城飛花》《飛花集》《曹靖華散文選》等。曹靖華往往“心有所感”而“形之於文”,以小見大,意蘊雋永。其中不少感懷魯迅的散文,往往從作者的感悟中凸顯魯迅對人生、對社會、對文學藝術的獨特見解。《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是其散文代表作。作品從“穿著細事”入筆,反映的則是大的世態人情,“北京不行洋馬褂,非換藍大褂不可,而上海不行藍大褂,洋馬褂倒滿行。雖穿著細事,亦大有文章,稍不注意,就要被盯梢,鬧大亂子”。文中不少精彩的片段,仿佛信手拈來,細品則寓意深長。曹靖華也很重視文章的語言、句式、結構的精美,他曾經說過:“如果寫散文也能像賈島作詩那樣下功夫,那樣‘推敲’,使它有聲有色,豈不是更好嗎?”他尤其重視語言的音樂美,認為散文“下字要如珠落玉盤,流轉自如,要令人讀來順口,聽來悅耳,所謂‘餘音嫋嫋,繞梁三日’”。而其作品應該說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