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应周恩来的召请,结束在美讲学,回国投身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近20余部话剧,热忱地歌颂新时代新生活,但这些剧作的成就大都不高,值得一提的是《龙须沟》(1950),而《茶馆》(1957)则更是一个例外的成功。“**”开始后,因不堪迫害,投水自杀。
三幕话剧《龙须沟》通过一个大杂院四户人家在新旧社会不同生活的对比,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是一曲新政府、新时代的颂歌。老舍非常熟悉北京下层人民的生活,又是一位特别善于刻画人物的小说家,他笔下的程疯子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于是之表现于舞台,成为现实主义的文学描写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的一次成功结合。剧作家自己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出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5]
在三幕话剧《茶馆》中,老舍以一个杰出小说家的写作个性突破了话剧艺术的传统结构,以驾驭语言、刻画人物的深湛功力扩大了话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的“边界”。相对于小说的写作而言,话剧写作尤其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个“镣铐”就是受时空限制的舞台。传统的话剧为了征服舞台的极端有限性,总要创造一个整一的、集中的、极富冲突性的情节,通过这种情节塑造人物。《茶馆》基本上放弃了这一追求,其时间跨度自戊戌变法至抗战胜利长达半个世纪,戏中人物多达七八十个,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40多人。主要不是依靠集中、统一的戏剧结构,而是加大语言描绘的功能,使剧中大多数有名有姓的人物获得了鲜明的个性形象,其中像茶馆掌柜王利发、维新派实业家秦仲义(二爷)、茶馆常客常四爷这几个艺术形象不仅鲜明生动,而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性格内涵。考虑到舞台演出时间的有限长度,不难想象,这种话剧写作的新尝试,既是对话剧传统结构的突破,也向导演提出了难题,而这一难题又恰是对导演艺术革新的推动。没有焦菊隐那具有创新精神的现实主义导演艺术,《茶馆》只能停留在纸上。
老舍是一位十分了解他笔下人物的生活与灵魂的艺术家,他又是一位语言描写艺术的大师,往往通过寥寥三五句台词,就能把一个形象深深印在观众的脑海里。《茶馆》的人物对话弱化了揭示事件因果逻辑、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这也就相应地降低了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但是,《茶馆》也正是依赖对人物性格的精确而传神的刻画,以补“戏剧性”的缺失。在这一点上,老舍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真正达到了“话到人到”“闻其声知其人”的极高境界。老舍的语言直接来自北京普通人民的生活,是“活的语言”,《茶馆》里的人物也极具鲜活的北京地方色彩。《茶馆》人物的生活是凄凉而沉重的,但他们的语言风趣、诙谐,十分动人。
《茶馆》的剧情虽然跨时半个世纪,但它每一幕戏所表现的时间仅为半天,三幕戏分别发生在清末戊戌变法失败之时、民初军阀混战之时和抗日战争胜利之时,通过裕泰茶馆王掌柜一家以及穿梭于此的各色茶客,侦探、恶棍、兵勇、妓女、灾民……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传达出极其丰富的时代信息。老舍让几十个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一切却又显得自然有序。同时,老舍又是一位善于挖掘和组织戏剧性场面的剧作家,在这一史诗性的画廊里充满了极具戏剧性的精彩段落。在《茶馆》的三大段落之间,并不存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具体的戏剧逻辑联系。把这幅历时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庞杂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浑然一体、完满自足的艺术品的,是表现于三幕剧之间,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些正直善良的人物每况愈下、一步步陷入生活绝境的无法抗御的历史“逻辑”,以及与这一“逻辑”相比照的恶德人物随机应变、呼风唤雨、生生不息的同样无法抗御的历史“逻辑”。应当说,这一对“逻辑”相当真实地揭示了自清末到民国这个黑暗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令人绝望的状况。不难想象,当刚刚取得革命胜利,乐观地相信上述两个历史的“逻辑”终于永远被推翻了的人们坐在剧场观看《茶馆》时,品尝根据这两个“逻辑”所演绎的苦难生活,心中油然升起的感慨一定是十分强烈的。不过,也应看到,这一对“逻辑”毕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结论。满足于阐释社会学的概念,甘愿成为“忆苦思甜”的政治工具,必然会限制艺术的才华,妨碍艺术家深入进行自由的创造。
《茶馆》的不足还表现在人物和“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漫画化、闹剧化的倾向,包括王利发在内的全部性格描写,大多以外在的感性形象刻画取胜,并未完全达到以灵魂揭示的深刻与丰富感动观众或读者的境界。正是在这一点上,《茶馆》先天地带有一般杰出剧本所不应当有的对于特定舞台表演的依赖性。它一方面以其人物性格鲜明的感性特征对舞台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也因为未能提供更大的灵魂深度而限定了舞台艺术家自由创造的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茶馆》的艺术成就是剧作家老舍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焦菊隐、于是之等这样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们所共同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