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殊的地缘政治位置和政体结构,以及都市的高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1949—1962年的香港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态势:具有右翼色彩或左翼色彩的现实主义创作、充满前卫精神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符合市民阅读需求的通俗文学,在这一时期均以各自的方式和形态有较为显著的发展。在这种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大陆南来作家以其原有的文学积累在香港获得了文学上“再出发”的契机,而一批香港本土作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在“冷战”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及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状况下,1949—1962年间的香港文学,却因着香港地区的特殊性而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中区别于海峡两岸充满“紧张性”的文学的一个“弹性空间”,它的多元共存的文学形态,正表明了它的包容性和从容性。
以美国的经济资助为生存前提的具有右翼色彩的文学创作,即那些以亚洲基金会支持的文化机构和报刊为阵地的文学创作。美国支持亚洲基金会的目的,是要“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南下”,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当时活跃在香港文化界的人人出版社、友联出版社、亚洲出版社,以及它们出版的《人人文学》《中国学生周报》《祖国》《儿童乐园》《大学生活》等报刊,发表了大量具有右翼色彩的作品,张爱玲的《赤地之恋》《秧歌》,端木青的《阿巴哈哈尔旗草原》,余念石的《归来》等,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写法各异,艺术水准也高下参差,但对“红祸”的恐惧、仇视和抨击,却不约而同。
具有左翼色彩的文学创作,是指那些在政治上倾向大陆,在创作上奉现实主义为艺术圭臬,主要以大陆支持的文化出版阵地为发表园地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在香港具有大陆背景的出版机构主要有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报刊则主要有《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青年乐园》《小朋友》《良友杂志》《文艺世纪》《海光文艺》《伴侣》等。这些左翼作品,或揭露国民党的黑暗内幕(如宋乔的《侍卫官杂记》、唐人的《金陵春梦》等),或歌颂新中国的崭新风貌(如曹聚仁的《北行小语》《北行二语》《人事新语》等),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右翼文学起到了反击的作用,同时也延续、推广了左翼文学的传统和影响。
自50年代中期开始,受西方和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香港文学中也出现了一股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1955年,《诗朵》(王无邪、昆南、叶维廉等合办)出版,1956年,《文艺新潮》(马朗主编)创刊,其后《新思潮》(1959)、《好望角》(1963)的相继问世,以及《香港时报》“浅水湾”副刊和《中国学生周报》“诗之页”的加盟,使香港的现代主义文学,一时之间颇为壮观。成为这股现代主义浪潮中的“弄潮儿”的,有刘以鬯(代表作《酒徒》1962年10月开始在《星岛晚报》连载)、马朗(《太阳下的街》《焚琴的浪子》)、李维陵(《荆棘集》)、昆南(《卖梦的人》《地的门》)等作家。
通俗文学在香港的兴起与香港社会的都市化和快节奏密切相关——寄生于都市中的庞大市民阶层为通俗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则使轻松热闹(即使是“悲剧”也充满了热闹)的通俗文学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调剂品。香港的通俗文学基本上可以分为“言情”和“武侠”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影响力和风靡度似乎更胜一筹,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包括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这些新派武侠小说,既有刀光剑影的武功斗法,又有侠骨柔情的男女情爱;既以历史为经,复以“侠”“义”为纬;故事引人入胜,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举凡文学中能够激起阅读兴趣和阅读快感的因素,这些武侠小说可以说全盘具备,应有尽有,因此甫一登场,立刻风行一时,并持久不衰,直至今日。而在另一类的通俗文学言情小说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杰克、依达、望云等人。杰克的《红巾泪》《名女人别传》《改造太太》等作品,在当时影响较大,一些作品曾被认为是“港式鸳鸯蝴蝶派小说”。依达的主要作品则有《小情人》《第三者》《别哭汤美》《断弦曲》等。如果说杰克的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女性世界”的话,那么依达的作品则侧重于对家庭、婚姻等关系中诸多面相的揭示。
在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构成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家、作品之外,还有两类作家及其作品值得关注,他们有的是大陆南来作家,有的是香港本地作家。前者主要包括张爱玲、徐、徐速、李辉英等人,后者则主要是指侣伦、舒巷城、夏易等作家。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的创作主要为《秧歌》和《赤地之恋》。在三四十年代以创作《鬼恋》《风萧萧》等作品而著称的徐,到了香港之后又创作出了《盲恋》《江湖行》等作品。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阳》《樱子姑娘》等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前者,其影响所至,遍及东南亚。李辉英原为“东北流亡作家”,到香港后又创作了《人间》《前方》《哈尔滨之恋》《海角天涯》等作品。本地作家侣伦、舒巷城、夏易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分别为《恋曲三重奏》《残渣》(侣伦)、《太阳下山了》(舒巷城)、《少女的心声》(夏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