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節 台港小說

字體:16+-

這一時期台港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家有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七等生、聶華苓、於梨華、王禎和、劉以鬯等。

白先勇(1937— ),祖籍江蘇南京,1948年去香港,1952年去台灣,台灣大學外文係畢業,1960年與陳若曦、歐陽子、王文興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留居美國,長期在大學任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和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的小說,在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塑造獨特的人物形象、追求“曆史感”、語言的成熟等方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在“傳統”(有人物、有情節、有發展、有結局)的外殼下潛隱著“現代”(大膽叛逆的精神氣質、對人的生存困境的終極思考、驚世駭俗題材的涉及、意識流手法的“中國化”運用)的內核,“傳統”是其根基,“現代”是其神髓,“現代”被融入“傳統”,“傳統”表現著“現代”。在塑造獨特的人物形象方麵,無論是《寂寞的十七歲》集中的金大奶奶、玉卿嫂、楊雲峰,還是《台北人》集中的尹雪豔、金大班、錢夫人、賴鳴升、餘嵌磊,還是《孽子》中的李青、吳敏、小玉,這些人物雖然地位不同,身份各異,但在穿越兩個世界(或生與死,或愛與恨,或大陸與台灣,或世俗社會與同性戀世界)、難以忘懷過去、敢愛敢恨、充滿滄桑感、頗具神秘性等方麵,卻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性。“曆史感”在白先勇的小說中主要體現為作品人物均為“曆史中人”——都生活在現實環境和曆史回憶的錯位之中,借此,作者流露出他對人在曆史長河中的相似狀態的輪回、對人在曆史麵前的渺小、對曆史給人留下的滄桑感的洞察、體認、自覺和感慨。白先勇的小說語言既流淌著傳統白話的精髓(如《紅樓夢》《金瓶梅》的白話風格),又熔鑄進現代白話的成果;既蘊涵了傳統詩詞的節奏和神韻,也吸納了西方文學語言的某種表達方式,最終鍛煉出一種圓熟的、從容大氣、飽滿而又細致的現代白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