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編 1971—1978年間的文學

字體:16+-

第十一章 文學思潮與文學運動

第一節 “**”文學創作規範的完成與“寫作組”的出現

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林彪“叛國投敵”,因飛機墜毀而死於蒙古境內的溫都爾汗。盡管全國開展“批林整風”運動,也不能掩飾這一事件作為“**”失敗的一次表征。此前幾近凋零的文學創作開始有所“複蘇”。當然,這種“複蘇”是在“**”文學創作規範全麵形成的前提下出現的。

“**”文學創作規範的全麵形成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1942年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奠定了“**”文學創作規範的基礎。1958年開展的“文藝大躍進”運動,是走向“**”文學創作規範全麵形成的一個重要步驟。作為文藝界“反右”運動的全麵總結,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報》上以周揚名義發表的長篇文章《文藝戰線上的一場大辯論》,有毛澤東添加上的一段話,認為“反右”運動這場“革命”的功績,是為“無產階級文學藝術”的建立清理“舊基地”和“開辟道路”。[1]這種與舊文化徹底決裂、建立一種新文化的設想,催生了新的藝術手法的出現,這就是毛澤東在倡議采集民歌的同時提出的“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的結合”。這一“兩結合”手法,便成了“**”文學創作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

1963年開始的所謂“京劇革命”,是“**”文學創作規範全麵形成的另一個重要步驟。在1964年7月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人員座談會上,江青發表了《談京劇革命》的講話。她指出“要在我們的戲曲舞台上塑造出當代的革命英雄形象來。這是首要的任務”,“抓創作的關鍵是把領導、專業、群眾三者結合起來”。[2]前一句後來演化為“根本任務論”,是“**”文學創作規範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後一句即“三結合”創作方式論,也是“**”文學創作規範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