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隱秘的詩歌與散文寫作
以隱秘的形式出現的“潛流文學”創作,既有詩歌、散文,也有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對“**”文學創作規範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疏離和對立。其中較優秀的作品,甚至能以個體生命的獨特體驗為根本出發點,傳達既立足於時代又能超越於時代的情思。
“**”時期隱秘的詩歌、散文寫作有兩個大的創作群體:一個是老作家群體,他們在1957年“反右”運動以前甚至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經活躍於文壇,如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詩人流沙河,原“七月派”詩人、後成為“胡風集團分子”的曾卓、牛漢、綠原,1958年成為“曆史反革命”的詩人穆旦,“**”期間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詩人蔡其矯,“**”期間受到批鬥的散文家豐子愷;另一個是“**”時期新生的青年詩人群體,其身份主要是“上山下鄉”的“知青”,如“白洋澱詩人群”,也有在“**”初期“奪權”風潮中誕生的青年詩人群體,如“貴州詩人群”。
“**”時期隱秘的詩歌、散文寫作雖然都是對“**”文學創作規範的疏離甚至對立,但疏離和對立的內容、方式和特點又有不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直接對“**”激進的政治風潮、激烈的社會震**作出較明顯和直接反映的詩歌創作,如蔡其矯、穆旦、曾卓、牛漢、綠原、流沙河等老詩人的詩,食指、黃翔、北島、多多等青年詩人的詩;另一類是以極隱晦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社會現實投射到內心的深層感受,冷僻奇崛的意象構築的是一個遠離“**”生活表象的藝術情感空間,如根子、啞默等人的詩,或者幹脆對“**”的政治風潮和社會震**予以回避和懸置,而另辟新的表現領域,如舒婷對愛情親情的感悟,顧城對童話世界的憧憬,芒克對土地、大自然的親和,豐子愷對小人物、小事情情趣盎然的勾描和玩味。當然,說他們對“**”予以回避和懸置,並不意味著與“**”無關。他們的創作取向仍然是深深植根於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