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台湾的散文创作,代表作家有王鼎钧、张晓风、三毛等。
王鼎钧(1925— )的散文作品有《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碎琉璃》等20余种。王鼎钧的散文,在广泛的题材领域(历史、家族、社会、人生)里,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和挖掘,这种思考和挖掘主要借助两种方式进行:一为充满哲理的直接议论,一为以人物、故事为经纬编织出人性或善或恶的图案。前者以《开放的人生》为代表,后者则在《碎琉璃》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在艺术上,王鼎钧不但在散文的各类体式(小品、杂文、散文诗、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上均有实践,而且时常进行不同文类的嫁接(以小说手法写散文,将散文予以诗化),努力营造别致的效果。在语言风格上,王鼎钧的散文文字干爽,内劲深厚,平实中包蕴着智慧,流利中隐含着跌宕,堪称名家。
张晓风(1941— ),出生于江苏铜山,1949年赴台,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一直在大学任教。散文作品主要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等。或许是身为女性又是来自大陆,对爱情的向往歌颂、对婚姻的憧憬赞美和对大陆故乡文化的深情追忆,构成了张晓风散文创作的基本主题。《地毯的那一端》写出了一个心中涨满爱情的女性的幸福和期待——幸福的爱情即将获得一个圆满,期待和爱人“同去采撷无穷的幸福”的愿望就要实现,在地毯的那一端,心爱的人正在等“我”。《许士林的独白——献给那些暌违母颜比十八年更长久的天涯之人》,通过对传说中许仙和白素贞之子许士林寻母的心路历程的“记录”,歌颂了时空阻隔不掉的母子深情——考虑到海峡两岸分离状态导致了无数母在大陆而子在台湾的事实,这篇有感于母子情深的散文就含有了对大陆的思念和呼唤之情,文中儿子对母亲的追忆和祭拜,也就可以对应到身在台湾的儿子对留在大陆的母亲的遥思,更何况,大陆本身就含有“母亲”的象征意味。将神话“故事”与乡国之思融合得如此不落痕迹,手笔不凡。除了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形象生动、情感细腻之外,张晓风的散文语言尤具特色,她的文字组合是柔媚的、灵动的,但由这些文字连缀起来的文气却是刚劲的、利落的,自有一股“飒爽英姿”的“豪气”,余光中对张晓风散文“亦秀亦豪”的概括,[13]是极其准确的。
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散文作品主要有《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雨季不再来》等近20种。三毛的散文以经历(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的独特性和探险性取胜,在世界各地(欧洲、非洲、美洲)游历和遭遇不平凡的爱情(特别是和荷西的爱情)是三毛散文的基本内容。由于三毛的游历经历一般人难以做到(不仅地域广而且包括撒哈拉沙漠这样的地方),而她获得的爱情也颇富传奇性(如她在散文中所写),因此,由率性而为的个性所引发出的种种不平凡的人生内容,使她的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人生幻想和情感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讲,三毛做了她们想做而没能做的事(周游世界,深入沙漠),得到了她们渴望而不易获得的浪漫爱情,于是这些读者(尤其是好遐思、富浪漫的年轻女读者)在三毛似真似幻的散文世界里寻找到了共鸣和寄托。如果再加上三毛多愁善感的文字和充满“正义感”的种种议论,三毛散文以其率真、冒险、传奇、浪漫的特质,成为台湾散文中别具一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