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六节 台湾戏剧

字体:16+-

20世纪70年代台湾戏剧创作出现了更为明显的“走出三四十年代传统话剧的模式”的“现代意味”。70年代进入台湾剧场的张晓风、黄美序、马森等“已不能满足早期‘拟写实主义’的风格,有意地借鉴当代西方剧场的新潮流,企图在剧作上有所突破和转变”。[14]

张晓风1976年出版了《晓风戏剧集》,收录《第五墙》《武陵人》《自烹》《和氏璧》《第三害》等,在此前后还有剧作《画爱》《严子与妻》《位子》。影响张晓风戏剧创作的,除了她自认的“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基督教”,还有第三种因素,即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971年12月公演的《第五墙》不仅“透露着对生存现象的反抗,就像存在主义和荒谬剧的剧本一样”,[15]而且“在舞台审美形式上带有较大的实验性突破,表现出当时话剧工作者对传统戏剧美学观念与操作方式加以超越的意愿”。[16]1977年发表的“最具现代感”的《位子》“采用史诗剧场的叙事方式……在中国的话剧传承上是新颖的,所带给台湾剧场的是对传统话剧‘拟写实主义’的一种突破”。[17]

黄美序(1928— ),浙江乐清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戏剧博士,在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他也是一位开创台湾话剧新气象的戏剧家。他在70年代初翻译发表了叶慈等人的一组剧作后,将自己原来用英文写成的The Fool Who Wins an Ass 自译成中文本《傻女婿》。这部“取自民间故事”的剧本“结构上以平剧和地方剧为依据”,又从另一方面“与传统话剧尽量背离平剧的结构背道而驶”。[18]进入80年代,这位具有浓厚喜剧情怀的剧作家又发表了“超写实或表现式的”《木板床与席梦思》和荒诞剧《杨世人的喜剧》《空笼故事》等。

马森(1932— ),山东齐河人。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在法国巴黎电影高级研究院学习电影、戏剧,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曾在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任教。他受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濡染颇深,又形成了自己明确的理念和独特的戏剧风格。1967年他写作了戏剧《苍蝇与蚊子》和《一碗凉粥》,70年代在台湾报刊上陆续发表剧作《狮子》《弱者》《蛙戏》《野鹁鸽》《朝圣者》和《在大蟒的肚子里》,这些剧作1978年与《花与剑》一并结集为《马森独幕剧集》。1996年又加上《脚色》《进城》结集为《脚色》。六七十年代曾旅居欧美的马森“在写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荒谬剧的多种影响下进行戏剧创作”,他的“戏剧表现方式并不相同,但都与五四以来的中国话剧传统大异其趣”。[19]这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和他所谓“拟写实主义”的超越上,体现在以现代主义的戏剧美学取代现实主义的戏剧美学,并构建出独具一格的“脚色”范式。这种“取代”,首先,是剧作家关注焦点的转移和戏剧审美视景的改变,从侧重于以社会的政治的角度去感受和表现人生,使戏剧成为揭露时弊、讨论问题、宣扬正义的武器,转为思考和揭示人的生存方式、生命价值和人的现代孤独,将现实的社会生活抽象、变形、荒诞化,在更高更普遍的层次和更本质更抽象的意义上演绎人生;其次,是从现实主义的戏剧艺术,即以“再现”的方式在舞台上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以时空的规定性、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的个性化等原则逼真地演绎社会生活,转为以现代主义的戏剧手法,即运用“表现”的方式,以虚幻的情境将人生哲理化,通过展现作者的“梦呓”“潜意识中的某种隐痛”,趋向“荒谬比理性更为理性,虚幻比真实更为真实”的境界。马森的代表作是《花与剑》《脚色》,虽然形式上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但剧作内涵仍是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思考与练习】

1.这时期台湾文坛的乡土文学基本状况如何?

2.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施叔青等各有怎样的小说成就?

[1] 陈映真:《“乡土文学”的盲点》,载《台湾文艺》,革新2号,1977年6月。

[2] 陈映真:《“乡土文学”的盲点》,载《台湾文艺》,革新2号,1977年6月。

[3] 林达生:《亦舒新论》,载《搏益月刊》,1988(7)。

[4]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见《余光中散文选集》,1辑,328页,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5] 杨牧:《杨牧诗集Ⅰ·序》,2页,台北,洪范书店,1978。

[6] 杨牧:《〈北斗行〉后记》,见《杨牧诗集Ⅱ》,501页,台北,洪范书店,1995。

[7] 余光中:《从天真到自觉》,见《余光中散文选集》,3辑,90页,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8] 余光中:《新现代诗的起点——罗青的〈吃西瓜的方法〉读后》,见《余光中散文选集》,2辑,419页,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9] 以上几点,均为余光中所概括,见余光中:《余光中散文选集》,2辑,419~421页,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10] 刘绍铭:《与陈若曦聊天》,载《现代文学》,复刊第1期,1977年7月。

[11] 陈若曦:《〈城里城外〉的纠纷——后记》,见《城里城外》,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1。

[12] 白先勇:《鹿港神话——〈约伯的末裔〉序》,见《白先勇文集》(4),18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3] 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笔——我看张晓风的散文》,见《余光中散文选集》,3辑。

[14] 马森:《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度西潮》,271页,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1991。

[15] 胡耀恒:《论晓风的〈第五墙〉》,见李瑞腾主编:《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

[16] 田本相:《台湾现代戏剧概况》,269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7] 马森:《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度西潮》,266页,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18] 马森:《中国现代戏剧的两度西潮》,267页。

[19] 马森:《文学与戏剧》,见《脚色》,台北,书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