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節 現代主義的萌發與興盛

字體:16+-

某種意義上,“現代主義”是80年代最重要的“關鍵詞”。從1978年年底“今天詩派”的誕生,到1989年年初的“中國現代藝術展”,“現代主義”的探索、引進、實驗,此起彼伏綿延不絕,“現代主義”或“現代派”幾乎成了無所不包的網,把所有帶有新異特征的文化行為和樣態一網打盡。“現代主義”或“現代派”之所以會成為80年代的代表性字眼,與兩種相異的文化心態的共同作用有密切關係。在改革開放、思想解放、走向世界的欲求心態的推動下,現代西方的各類文藝作品、文化哲學著述,才被成批量地翻譯介紹進來;本土各類現代形式的創造、實驗,也才被趨之若鶩,花樣翻新。如果要追問究竟是人們求新、求變、走向世界的推動力,對“現代主義”在中國的流行作用更大,還是思想解放、藝術解放要求的作用更大,是難以回答的。因為思想解放往往就融於前者之中,很難將兩者分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持續的解放動力的推動,恐怕中國80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之盛,是要打一定折扣的。而思想解放的動力,不僅來自對“**”的反叛,也不僅融於求新、變異、走向世界的欲求,更持續產生於衝破各種當下的思想控製和藝術禁錮之中。也就是說,必須不時有反向壓力的存在,“現代主義”的大戲才可能以巨大的規模在80年代中國持續上演。而這種反向壓力就來自於體製意識形態的文化整合的需要,這就是推動“現代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第二種文化形態。除了這兩種正反互動的文化形態外,現代主義在80年代文化界走紅,還與當時意識形態容納異質文化要素的空間有限不無關係。例如,不少在80年代被體製視為洪水猛獸的現代藝術探索,到了90年代都蛻變為暢行無阻的青年時尚追求。這種由多種因素促成的並與其他文化藝術門類共享同一稱號的文學現代主義自然是難以把握的,也許可以從創作流變和理論倡導(爭鳴)兩大方麵作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