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詩歌是指繼“朦朧詩”之後,新崛起的年青一代詩人的創作。這是趨新反舊的一代新人,他們大都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麵,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遠遠大於本民族文學傳統的熏陶。當代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中的顛覆與解構理念,對他們藝術觀念的形成及創作實踐產生了鮮明的影響。他們在詩壇上的最初亮相就是以反叛“朦朧詩”為標誌的。
“反崇高”“反文化”是“第三代”詩歌最耀眼的標簽,而“文化”是一個民族長期以來的價值積澱,“崇高”是直接評價人類行為的道德準則。“反崇高”“反文化”實際也就是反傳統意義上的“善”與“美”。換句話說,就是將審美的視點從“善”與“美”的傳統向度,轉向與其相反的背麵。因為“美”在思想情感方麵,時刻要求與社會需求、道德倫理相一致;在語言上,則要求和諧、精致,符合傳統審美規範。隻有具備了這些,“美”才能體現為“善”。所以,當對傳統發難時,提倡審“醜”顯然具有巨大的衝擊力。
以“現實生活”來對抗“博學高深”,以“低俗”來解構“優美”,正是“第三代”詩歌的創作特色。受美國“垮掉的一代”的影響,曾以“莽漢”自詡的詩人認為,“莽漢”們不喜歡那些精密得使人頭昏的內部結構或晦澀的象征體係,“莽漢”們將以男性坦然的目光對現實生活進行直接的楔入。如“他們擁到廚房裏/瞧年輕的主婦給他們燒魚/他們和我沒碰三杯就醉了/在雞湯麵前痛哭流涕/然後搖搖晃晃去找多年不見的女友/說是連夜就要成親/得到的卻是一個痛快的大嘴巴”(韓東《我們的朋友》)。如按傳統審美標準,這些庸俗生活的片段和語言是難以登堂入室的。而“第三代”詩人就以這樣最世俗的情感實施了對崇高主題、抒情語言的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