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節 對變革現實的介入

字體:16+-

以1979年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為開端,一股重在反映當時的變革現實,尤其重在表現工農業及政治體製改革中出現的種種矛盾衝突的文學創作潮流勃然興起。到80年代初,隨著現實改革步伐的進一步加快,改革題材的作品大量湧現逐漸形成一個**,並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基本上取代了對曆史記憶進行講述與反思的創作潮流,成為文壇的主流。80年代中期以後,這些反映社會變革的作品無論在思想意蘊還是在敘事方式上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已不能再納入這一創作潮流的現有框架中。

這股文學潮流大致有這樣的兩類作品:一類是以蔣子龍等的創作為代表的直接關注改革事件本身,所謂正麵描寫改革的作品;另一類作品以高曉聲、何士光等人這一時期的創作為代表,更注重改革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尤其是對普通人精神生活領域的影響。這類作品亦被認為是側麵描寫改革的作品。

蔣子龍(1941— ),河北滄縣人,參加過海軍,當過工人、廠長秘書、車間主任,有著長期豐富的工廠生活經驗。60年代中期發表小說處女作《新站長》。從1976年年初發表小說《機電局長的一天》開始,致力於工業整頓和改革題材的創作。1979年年初小說《喬廠長上任記》使他一舉成名,主人公喬光樸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膽衝破阻力的改革者的代名詞。此後,他又連續發表了《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燕趙悲歌》《鍋碗瓢盆交響曲》等一係列作品,創作的視野已不再局限於工廠的改革,而是延伸至政治體製改革、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作品的主人公構成了一個具有喬廠長血統的“開拓者家族”人物形象係列。

除蔣子龍作品外,側重直接描寫改革事件,在當時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作品還有柯雲路的《三千萬》《新星》《夜與晝》、水運憲的《禍起蕭牆》、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張賢亮的《男人的風格》等。這些作品全方位地描寫發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改革,表達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探討改革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反映改革的艱難曲折,具有強烈的問題小說色彩和一定的社會批判品格。其中有的作品並不局限於反映改革事件本身,而涉及人們的文化倫理觀念、情感世界等更深層的領域,呈現出更廣闊更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比如《沉重的翅膀》《花園街五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