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敘事技巧的探索
20世紀80年代小說創作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大批中青年作家對敘事技巧的探索。從王蒙、林斤瀾、李陀、宗璞等中年作家在創作觀念、文體、語言方麵的個性化風格化追求,到80年代中後期馬原、洪峰、紮西達娃、莫言、餘華、蘇童、格非等青年作家所謂“先鋒”小說的興盛,都呈現出在敘事技巧與小說美學方麵進行實驗的盎然興致。
這個時期,大量的西方文學、哲學與藝術著作被譯介進來。由袁可嘉、董衡巽、鄭克魯編選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共4冊8本)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在1980—1985年間陸續出版,其初衷在於實事求是地重估現代派文藝的價值,包括意識流、未來主義、表現主義、後期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等流派專輯。這套1949年以來第一次出版的現代派文藝選集影響甚大,頭版就印刷了15萬冊。爾後,類似的翻譯介紹工作大規模展開,顯示出文壇和學界對現代主義文藝的強烈興趣。80年代翻譯出版的6000多種外國圖書中,相當一部分是西方現代派文學、哲學及美學著作。[1]其中有影響的叢書如“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美學譯文叢書”“西方哲學流派叢書”“外國文藝理論叢書”“現代西方學術文庫”“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等。
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進入,對作家們的震動與啟示是十分巨大的。1981年下半年,高行健出版了一本理論小冊子《現代小說技巧初探》,馬上引起廣泛的關注。而徐遲的《現代化與現代派》一文[2],則引發了一場大爭論。徐遲在文中委婉提出“……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會出現我們的現代派思想情感的文學藝術”,卻遭到另一些人的激烈駁斥。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在申明著自己的觀點,說明有關“現代派”的問題已經引起文學界的強烈關注。1982年第8期的《上海文學》不失時機地發表了劉心武、李陀、馮驥才三位作家之間的通信,他們在信中把高行健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稱為“寂寞空曠的天空中”升起的一隻“漂亮的風箏”,信中稱現代派是“曆史的反映和時代的產物”,應當肯定這一思潮對於當時中國文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