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是中國文學發生重要變化的年份,後來所謂的“先鋒小說”創作潮流,在這一年已經初露端倪。劉索拉、徐星、殘雪、莫言、馬原、洪峰、紮西達娃以及稍後的餘華、蘇童、格非,開始發表或者醞釀他們的“新潮”作品。
劉索拉(1955— ),女,籍貫陝西,生長於北京,1978年初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畢業後在中央民族學院任教。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發表於1985年第5期《人民文學》,這部小說描述李鳴、森森、孟野等藝術院校的大學生(或曰“憤怒青年”),不滿以賈教授、金教授為代表的傳統藝術話語,以激烈的姿態對音樂學院的生活秩序進行反抗,他們表現出種種乖張的心態行為,以標示對個體生命“絕對自由”狀態的追求。他們激烈地反對一切秩序,所有的規範束縛都可以被他們打破,但唯一不可以被打破的東西就是“真正”的音樂和藝術,因為“真正”的音樂和藝術是神聖不可褻瀆的。在這裏,他們最終還是要追求一種“深度”,小說最後也還是有人流出了“神聖的眼淚”。劉索拉其他的作品如《尋找歌王》《藍天綠海》也引起了文壇的關注,它們與《你別無選擇》類似,都是通過一種驚世駭俗的激進姿態抨擊現存文化秩序。
徐星(1956— ),北京人。1976年中學畢業後到陝北農村插隊,197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1年複員後回北京。徐星在1985年第7期《人民文學》上發表了他的《無主題變奏》,主人公是一個自願從大學裏退學的浪**青年,他厭倦了傳統生活中的那種虛偽俗套,以憤世嫉俗的姿態嘲弄各種價值觀念,比如他認為大學裏男生都在“裝孫子”,女生都在“嗲聲嗲氣”,這使他感到厭惡;他教導一個大學生說,應當去“賭錢”,以免“虛度光陰”;他鄙視“生活中全部的做戲感”,認為現存的文化秩序導致了令他難以忍受的卑瑣生活……當女友老Q反複規勸他考回學校時,他就與她分手了,分手宣言是:“老Q!我隻想做個普通人,一點兒也不想做個學者,現在就更不想了。我總該有選擇自己生活道路和保持自己個性的權利吧!”他隻迷戀自己喜歡的世俗生活。《無主題變奏》通過“我”——一個疏離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傾向的個體,展示一種中國式的“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模式,這個“憤怒青年”的存在焦慮顯然來自個體自我與群體文化的差異,來自與主流社會生活對抗的孤獨感。他的形象是在有意識的對比中清晰起來的。比如與老Q及她認同的“事業”的對比,與“現在時”“偽政權”的對比……他的那種調侃、玩世的姿態,為後來王朔的出場打出了一顆信號彈,在徐星的筆下,已經有了王朔文體的早期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