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先鋒作家”群中,有幾個人的創作麵目是較為模糊、複雜的,他們是餘華、蘇童、葉兆言、格非。他們通常也被稱為“先鋒小說家”。依照當時所認定的“先鋒”的標準,他們也的確不同程度地具有“先鋒”的性質。但這種“先鋒”的性質在他們那裏並沒有持續很久。當“先鋒”在文壇上不再時髦,在文壇下也沒有市場時,他們迅速轉向,甚至表現出某種“新古典主義”的色彩,這在蘇童和葉兆言那裏更為明顯。
餘華(1960— ),浙江杭州人。1983年開始創作。盡管後來在創作上轉向了傳統的寫實主義風格(如《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最初他卻是以先鋒小說家的角色出場的。1987年,餘華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講述十八歲的“我”一次離家遠行的經曆,其中“我”的主觀感覺超越了一切客觀環境的“真實”,這是餘華質疑現實“真實性”、關懷人的生存狀況的開始。隨後,他在短短兩年裏,寫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煙》《河邊的錯誤》《難逃劫數》《古典愛情》《往事與刑罰》等作品,這些作品無不充斥著神秘的氛圍,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有著殘暴變態欲望的精神異常者。《一九八六年》寫一位業餘研究中國刑罰史的中學曆史教師,被“**”迫害致瘋,四處流浪,二十年後回到小鎮上,開始在幻覺中對他周圍的人實施酷刑,然後又不慌不忙地進行自我淩遲,在暴虐的血腥場麵中,一種荒誕的心理景象極大地刺激和打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古典愛情》中以戲仿的筆法寫完一段愛情故事後,開始描寫由於饑饉,嬌美的富貴小姐被“卸腿”“割肉”、宰殺的過程;《現實一種》中,山岡被送進醫院做人體解剖,作者清晰細致地描述道:“她拿起解剖刀,從山岡頸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進去,然後往下切一直切到腹下……那長長的切口像是瓜一樣裂了開來,裏麵的脂肪便炫耀出了金黃的色彩,脂肪裏均勻地分布著小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