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報告文學力求深刻反思曆史,聚焦社會現實,表達人民心聲,憧憬美好未來,契合了大眾的心理節奏和情感訴求,頻頻引發轟動,成為文學舞台上引人注目的重量級文體。
80年代報告文學經曆了兩次轉型。一次是出現於70年代後期、鼎盛於80年代前期的以人為中心的報告文學,強調通過形象涵蓋生活,反映生活,注重作品自身的藝術性、審美性和感染力,洋溢著奮發向上生機勃勃的整體氣象。
該時期不少報告文學大膽表現和描寫時代高壓下光明與黑暗的搏鬥。楊匡滿、郭寶臣的《命運》聚焦大悲大喜的1976年,既寫了發生在天安門廣場的“四五”運動,也寫了各地群眾自發反對“四人幫”倒行逆施的壯舉;張書紳的《正氣歌》以強烈的愛憎,勾勒出張誌新烈士為追求真理而犧牲的悲壯的生命軌跡,表現了她橫而不流的思想者氣質;王晨、張天來的《劃破夜幕的隕星》以同樣感人的筆觸,記述了遇羅克因挑戰“四人幫”**威而英勇獻身的過程;遇羅錦《一個冬天的童話》則以第一人稱,感同身受地寫出了哥哥遇羅克在浩劫中搏擊風雨的悲壯,自己和家人因“血統論”的牽連受到的種種拖累折磨,既高度紀實,又具小說色彩。
不少報告文學呼應改革開放大業,致力於展示改革者形象。程樹臻的《勵精圖治》寫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廠新任廠長宮本言奮發圖強,把一個老大難的工廠重新變為機械工業“天之驕子”的事跡;張鍥的《熱流》將河南省作為一個窗口透視時代風雲動向,感受改革大潮帶來的生機;蔣巍的《在大時代的彎弓上》講述了哈爾濱林業機械廠廠長邵奇惠帶頭改革,將一個舊廠起死回生的故事;喬邁的《三門李軼聞》記敘東北三門李村五個共產黨員的奇異遭遇,通過包產到戶後黨員們自己插旗建組重新找回尊嚴的故事,昭示了改革開放的勢在必行,敘事生動,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