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五节 报告文学的兴盛

字体:16+-

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力求深刻反思历史,聚焦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憧憬美好未来,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节奏和情感诉求,频频引发轰动,成为文学舞台上引人注目的重量级文体。

80年代报告文学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出现于70年代后期、鼎盛于80年代前期的以人为中心的报告文学,强调通过形象涵盖生活,反映生活,注重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感染力,洋溢着奋发向上生机勃勃的整体气象。

该时期不少报告文学大胆表现和描写时代高压下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杨匡满、郭宝臣的《命运》聚焦大悲大喜的1976年,既写了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四五”运动,也写了各地群众自发反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壮举;张书绅的《正气歌》以强烈的爱憎,勾勒出张志新烈士为追求真理而牺牲的悲壮的生命轨迹,表现了她横而不流的思想者气质;王晨、张天来的《划破夜幕的陨星》以同样感人的笔触,记述了遇罗克因挑战“四人帮”**威而英勇献身的过程;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则以第一人称,感同身受地写出了哥哥遇罗克在浩劫中搏击风雨的悲壮,自己和家人因“血统论”的牵连受到的种种拖累折磨,既高度纪实,又具小说色彩。

不少报告文学呼应改革开放大业,致力于展示改革者形象。程树臻的《励精图治》写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新任厂长宫本言奋发图强,把一个老大难的工厂重新变为机械工业“天之骄子”的事迹;张锲的《热流》将河南省作为一个窗口透视时代风云动向,感受改革大潮带来的生机;蒋巍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讲述了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厂长邵奇惠带头改革,将一个旧厂起死回生的故事;乔迈的《三门李轶闻》记叙东北三门李村五个共产党员的奇异遭遇,通过包产到户后党员们自己插旗建组重新找回尊严的故事,昭示了改革开放的势在必行,叙事生动,发人深省。

一批歌颂知识分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第一朵报春花。其后黄钢的《亚洲新大陆的新崛起》从李四光走过的道路看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跃进,充满民族豪情;黄宗英的《大雁情》写西安植物园实习研究员秦官属在人生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事迹;李玲修的《笼鹰志》展现了鼻烟壶专家王习三的奋斗史;肖复兴《生当做人杰》展示了黑龙江机械研究所女研究员嵇汉雄的人生轨迹、事业追求、心路历程,激**着昂扬向上的主旋律,充满时代的热情;刘宾雁的《一个人和他的影子》《风雨如晦》《艰难的起飞》通过李日升、郑本重等人的命运沉浮,歌颂知识分子逆境中奋发的精神。

徐迟写于70年代末的《哥德巴赫猜想》,豪情洋溢地歌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的拼搏进取精神,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地谴责了极“左”路线,笔法虚实相济,充满诗意,特别值得称道。如这样写陈景润攻克数学难关:“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这些数学的公式也是一种世界语言,学会这种语言就懂得它了。”“且让我们这样稍稍窥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丽多姿的白鹤在飞翔舞蹈。你看那玉羽雪白,雪白得不沾一点尘土;而鹤顶鲜红,而且鹤眼也是鲜红的。它踯躅徘徊,一飞千里。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鸣,姣妙、娟丽,变态无穷。在深邃的数学领域里,散魂而**目,迷不知其所之。”化静为动,化枯燥为丰润,交织着浓郁的诗思哲理,洋溢着特有的人文**和对人的尊严的呼唤。孟晓云的《胡杨泪》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展现了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悲怆心路。作品讲述在阴差阳错的时代,新疆某林场职工钱宗仁因出身不好,频频考大学、考研,均以高分落榜,二十年受挫无数,最终凭个人努力成为农垦大学教师。作品记录了这样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或曰失败的成功者的故事,揭示出一颗倔强不屈的灵魂,笼罩着深沉的悲剧意识。

80年代中期,报告文学迎来了第二次转型。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一步激发了作家的政治热情和对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少作品触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敏感和热点问题,全景式综合型的问题报告文学应运而生,从写人物为主到写事件、问题为主,改变了与小说的混一状态。该阶段作品主要以问题或思考点作为统领中心,通过实证性素材和立体化思辨,构架起理性思考空间,在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中去审视考察对象,强化了作品的纪实性、批判性和信息量,较之80年代前期,具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宏大的气势。该时期报告文学题材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家庭婚姻、青少年早恋、儿童教育、乞丐生活、小偷生涯、暗娼现象、体制改革、人口素质、体育发展、教育危机、生态平衡、城市建设、住房困境、就业竞争等纷繁缭乱的社会问题,注重全景描述和散点透视,时空变换自由,以宏大叙事与细腻描摹的结合,力图进入文化和生命的深层,高屋建瓴地反映现实,透视历史,开掘生活。

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再现了1976年7月28日使百万人口的唐山市毁于一旦的大地震,力图展现大劫难的全景,运笔大气磅礴,感情强烈真挚,资料丰富翔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对此后“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发展有明显影响。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以大量的个案,揭示出对独生子女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溺爱、宠爱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与负面效应,忧患意识强烈;陈冠柏的《黑色的七月》对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进行多方面的扫描反思;霍达的《万家忧乐》通过众多的调查研究,列举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业劣迹,记录了中国大有前景的消费者运动,呼唤优质产品、优质服务、合理价格;唐敏的《人工流产》以亲身经历的人工流产,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女**的阴暗面,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反思妇女命运,谴责男性本位主义,提倡妇女的自尊自爱,喊出了“尊重妇女,匹夫有责”的反封建强音;麦天枢的《西部在移民》《土地与皇帝》关注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充分揭示出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的抗争,剖析了愚昧狭隘的家园意识和土地意识,别有境界;徐刚的《伐木者,醒来!》以澎湃的**、跳跃的思维,谴责了对大自然的盲目开发,锲而不舍地关注环境保护、人类生态问题;周嘉俊的《步鑫生现象的反思》审视步鑫生这一改革典型,不仅仅从个人伦理道德方面评述其成败,也以现代眼光指出步鑫生身上小经营者的局限,呼唤现代企业家个人素质的完善;赵瑜的《强国梦》《兵败汉城》以内行的眼光观照当代中国体育界的误区,在对体育界培养机制、运动员精神素质的透视以及与国外体育界差距的比较中,揭示出漠视知识、排斥科学、人才滞留等种种问题所在,抨击了体育界的官僚主义。

该时期知识分子题材的报告文学,立足于为人间不平呐喊,为知识分子请命,对“脑体倒挂”的时代弊病大胆指责。霍达的《国殇》通过对知识分子因待遇偏低而英年早逝的悲剧命运的反思,催人泪下。胡平、张胜友的《世界大串连》全方位记述了出国热潮中人们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离合悲欢;忧心忡忡地指出,正是国内知识分子政策的不公,导致各种人才纷纷流失国外。作者呼唤包容与理解,在揭示一颗颗**的灵魂的同时,也对国内教育制度、人事制度进行了严肃剖析,寄希望于政治、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

戴晴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系列作品《梁漱溟与毛泽东》《王实味与〈野百合花〉》《储安平与“党天下”》,发扬实录精神,努力贴近历史,为精神探求者立传,为知识分子命运鼓与呼。三位主人公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敏感人物。他们的不平经历和悲惨结局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作者披肝沥胆、秉笔直书,回顾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造成这一幕幕历史悲剧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讴歌了主人公们的壮怀激烈之举,奋力洗刷横加在三人头上的种种污蔑之词。戴晴的报告文学涌动着澎湃的热血,表现出可贵的现代人文意识。

【思考与练习】

1.这时期悲悼散文和讽喻散文各有哪些代表性作者和作品?

2.怎样评价巴金的《随想录》?

3.这时期的“老年散文”有怎样的美学品格?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新时期文学六年》,30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黎澍:《忆田家英》,载《随笔》,1987(6)。

[3] 此文写于1980年10月,后以《当代人的悲剧》为题收入韦君宣:《思痛录》,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4] 孙犁:《读一篇散文》,见《孙犁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5] 汪曾祺:《蒲桥集·自序》,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6] 李虹:《女性自我的复归与生长》,载《文学评论》,1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