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戲劇、電影界的“思想解放”,主要表現在互相關聯的兩個方麵。
首先,是擺脫政治實用主義的影響。在所表現的內容上,不承認因政治需要而設置的所謂“禁區”,恢複五四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把活生生的真實的“人”及其內心生活當作描寫的對象,而不再以蒼白、虛假的人物闡釋政治概念。話劇《假如我是真的》(沙葉新等)是新時期第一部“問題劇”,它暴露了執政黨麵臨的特權、腐敗問題,不僅在它問世的1979年有振聾發聵之力,而且預示了以後長時期愈演愈烈的社會問題。其他如話劇《報春花》(崔德誌)、《WM(我們)》(王培公),豫劇《謊禍》(董新民、杜熙)等,也都是頗受觀眾歡迎的現實主義“問題劇”。進入80年代,現實主義得到深化,話劇《小井胡同》(李龍雲)、《天下第一樓》(何冀平)、《田野又是青紗帳》(李傑)、《榆樹屯風情》(郝國忱)、《大雪地》(楊利民),故事片《人到中年》(諶容編劇,孫羽、王啟民導演)、《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編劇,張其、李亞林導演)、《野山》(雪村、竹子編劇,顏學恕導演)、《鄰居》(馬林、朱枚、達江複編劇,鄭洞天、徐穀明導演)、《人生》(路遙編劇,吳天明導演)、《老井》(鄭義編劇,吳天明導演)力求真實地再現時代氛圍、生活環境和被時代與環境所造就的真實人物。謝晉的電影作品《天雲山傳奇》(魯彥周編劇)、《牧馬人》(根據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改編)和《芙蓉鎮》(根據古華同名小說改編)以敘述悲歡離合的命運與表現人物熱烈的情感見長,戰爭題材影片如《小花》(前涉編劇,張錚、黃健中導演)、《一個和八個》(張軍釗導演,取材於郭小川同名敘事詩)等,也都或多或少地經過了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渲染,但是,從拒絕教條主義人物的概念,真實而深刻地表現“人”性的角度來看,它們仍然具有廣義的現實主義精神。話劇《絕對信號》(高行健、劉會遠編劇,林兆華導演)、《狗兒爺涅槃》(劉錦雲編劇,刁光覃、林兆華導演)、《桑樹坪紀事》(楊健、陳子度、朱曉平編劇,徐曉鍾導演)、《灑滿月光的荒原》(李龍雲編劇,徐曉鍾導演)等直接把人物內在心靈的真實活動以舞台形象展示出來,則可視為一種心靈現實主義的傑作。奴役藝術的政治實用主義是對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的歪曲與背叛,但是現實主義在“為人生”和“幹預生活”的藝術追求中也確實隱含著喪失藝術本體、導向政治實用主義的可能性,因此,僅僅是描寫內容的現實主義追求,還不足以使戲劇、電影從政治實用主義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藝術本體的覺醒是必需的。藝術不過是以審美的形式表現“人”、人的不可捉摸的命運和不同命運中人的不同心靈。所有上述作品,都放棄了政治宣傳劇和“樣板戲”布道的身份,把視角從“革命”倫理轉向了審美。從早期的社會問題劇《假如我是真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到逼真描寫生活的《天下第一樓》《人生》,從傳統的《天雲山傳奇》到有較強探索意味的《一個和八個》《絕對信號》,可以感覺到越來越強烈的對於審美形式本身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