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名篇導讀

三、古體詩鑒賞的方法

字體:16+-

1.知人論世和以意逆誌

“知人論世”和“以意逆誌”的方法,對於一般的文學鑒賞和文學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能幫助讀者解讀絕大部分的文學作品。古體詩當然也可以此法來進行鑒賞和研究。

任何一個生命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都逃脫不了所在的時代和地域的影響,精神世界或多或少都會留下時代風氣和地域文化的印記。詩歌是詩人精神世界的反映,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必然也會受到詩人所在的時代風氣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鑒賞解讀詩歌時,就不能不關注詩人所在時代的社會製度、時代風氣和地域文化,並以此為切入點,去追索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內涵。《詩經》是西周到春秋中葉這一曆史時期的詩歌總集,而西周到春秋中葉是禮樂文化較為發達的時期,《詩經》中的許多詩篇尤其是雅詩和頌詩都是禮樂文化的反映,因此我們在解讀《詩經》時就必須得將其置於禮樂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戰國時期,南方楚國巫風盛行。屈原生活在戰國晚期的楚國,受到南方巫楚文化的影響,其《離騷》《九歌》等作品,包含了大量巫楚文化的因素。我們在解讀楚辭體作品時,也必須聯係當時的巫楚文化背景。隻有將作品置於南方巫楚文化的大背景中,才能準確地理解楚辭體作品所包含的神幻色彩和浪漫意味。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語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傳達出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是詩人和讀者進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橋梁。因此,讀者是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去揣摩蘊含在作品中的詩人的思想情感的,是可以做到“以意逆誌”的。但是,要做到準確地“逆誌”,僅僅有語言文字的功夫還不夠,讀者還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增厚自己的情感積累,隻有這樣才能拉近與詩人的距離,觸摸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但實際上,讀者對詩的理解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前認識,不可能和詩人的本意一致。如果讀者的理解是在對作品的客觀分析基礎上形成的,那就可以和詩歌客觀存在的“意”一致;如果讀者的理解是建立在偏見和主觀猜測的基礎上,那可能就會歪曲詩人的本意。不過,有時候,詩人之心未必有,讀者之心未必無,如果讀者讀詩時能夠解讀出一些詩人寫作時未必想要表達但作品中卻又客觀存在的意味,那也未嚐不可。這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作品的“增建”“再創造”,也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