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三、词曲鉴赏的方法

字体:16+-

古人词曲鉴赏理论对于我们鉴赏解读古词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陈廷焯“沉郁说”提倡词要有所寄慨,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使我们能通过词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使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词原本就是抒发个体生命的独特情感体验、内心世界缥缈幽微的情思意绪的,不应该以其是否反映宏大的社会生活作为评价词优劣的标准。况周颐“词心说”,强调创作过程中要有充沛的情感,突出性灵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反对无病呻吟、无情造文。只有饱含**和真情的作品,才能最终打动读者,所以,作品中是否饱含充沛而真切的感情,也是我们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王国维“境界说”集众多文学鉴赏理论之大成,既强调作品情与景的统一,又主张情景须是真情实景,同时也要求情与景在真实的基础上得到最生动真切的表达。这对于我们欣赏古典词曲乃至一切古典诗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今古暌隔,生活于现代的我们毕竟早已脱离了古典学者们当年的语境,这给我们解读古典词曲带来了障碍,所以,我们在古人鉴赏理论和经验之外,还必须结合实际,有所取舍,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了解词牌、曲牌、题目以及小序等基本体式特征。词牌原本是乐曲的名称。词的撰写一般是先按律制谱,尔后才配以歌词。“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依照音谱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来制词,所以作词叫作“填词”。而随着乐曲的逐渐失传,后人填词,往往只是依照前人所创词调的文字声律来作词了。因此,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乐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而留存了。

曲牌和词牌一样,记述标志了每支曲牌固定的字数、句数、句式、平仄和韵脚。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

题目是词曲的主题,一般在词牌(或曲牌)与正文之间。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约从宋代开始。例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词调名),外加题目“赤壁怀古”,说明该词为何而作。曲题与词题一样,标明了散曲的主题,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秋思即为曲题。我们通过词题和曲题,就能了解作品的主题内容。

有些作者为了更清楚地交代创作的背景或者原因,在词题之外,还另附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小序云:“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交代了作词的背景。小序对我们理解鉴赏词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不仅如此,我们对于词、曲的艺术形式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并体会其独特的美感。长短句形成节奏上的错落有致,特殊的平仄要求带来音韵上的抑扬起伏。小令的写法注重简约含蓄,而慢词更讲究铺叙展衍。与词相比,散曲的遣字用语要更俚俗,口语化色彩比较鲜明。对这些艺术特征的了解和掌握,也是欣赏词、曲的重要路径。

第二,挖掘词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意蕴。要正确理解古典词曲的思想内容,离不开知人论世。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元代伊世珍《琅嬛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以寄之。”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不久即远别之时。词中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愁思浓郁,深婉迂曲,是一首抒写相思离别的别情词。

词曲在主题思想和情思意绪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而与诗歌有所不同。王国维《人间词话》就谈到过诗、词的区别:“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词在表现特征上更为细腻婉约,善于表现人们内心许多曲折幽微的情感。曲又与诗、词有所不同,曲更为明爽活泼,可以表现许多明快显豁的情绪,体现出一种自然酣畅的美感,与以含蓄蕴藉为审美取向主流的诗词大异其趣。

还应注意的是,词、曲与市井文化有比较密切的关联,都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对于词曲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许多词、曲体现出了颇为鲜明的市井风俗特征。一些词、曲表现了都市的繁华,如柳永《望海潮》;一些词、曲对节令有鲜明的记录,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等;一些词、曲则对市井生活本身有鲜明的反映。了解这一特点,也有助于理解词曲主题思想和风格特征。

第三,总结词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了更生动准确地表达出内在的思想感情,作家们经常会运用一些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映衬烘托、对比反衬、用典化句、铺陈、比喻、兴寄、拟人、夸张、对偶等。对这些手法进行分析,并体会其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感受古词曲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不可见的离愁用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来,化虚为实,形象可感。在词曲中,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表现手法。比如,领格字的运用。柳永《八声甘州》中就多处使用领格字,“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对”字、“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渐”字。不但使音韵铿锵,而且以“对”字写出了登高望远的阔大景象、以“渐”字写出了时间渐变的过程,层层渲染出词人面对秋景的悲哀情绪。因此,鉴赏古词曲,必须弄清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词曲中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第四,抓住富于表现力的“题眼”。题眼是全部作品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若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便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无“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就会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则境界全出,顿然改观。再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题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以“肥”字写叶,不仅有繁多、硕大之意,还让人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极其准确凝练;以“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让人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词曲,抓住“题眼”很关键。

思考题

1.古人鉴赏词曲的形式有哪些?有哪些主要的观点?

2.王国维“境界说”包含哪些含义?

3.鉴赏词曲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