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①,鬓云欲度香腮雪②。懒起画蛾眉③,弄妆梳洗迟④。
照花前后镜⑤,花面交相映⑥。新帖绣罗襦⑦,双双金鹧鸪⑧。
【注释】
①小山:屏风上绘的山景;一说指女子眉形。金:金色的曙光;一说画眉作金色。明灭:日光浮动,忽明忽暗,闪烁不定。
②鬓云:形容鬓发细柔乌黑。度:飘度,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如飞飘之状。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蛾眉:或作娥眉,枚乘《七发》有“皓齿娥眉”。
④弄妆:梳妆打扮。
⑤花:头上的妆饰品。前后镜:对镜戴花时,前后各置一镜,可以看到头部后方的样子。
⑥花面交相映:双镜之中,花朵与人面交相辉映,更显得人面如花。
⑦帖:贴金,用金线绣好花样,再贴缝在衣服上。罗襦:丝绸短袄。襦(rú):短上衣。
⑧鹧鸪(zhè gū):鸟名,其形如鸠,外形较美观。此句指罗襦上有金线绣成的双双鹧鸪图案。
【评析】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东南)人,恃才不羁,好讥刺权贵,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工诗擅词,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然成就不如李;词的成就较高,在晚唐诸词人之上,是“花间派”首要词人,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这首词写一位闺中贵妇的容貌装扮和苦闷心情。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成功运用反衬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华丽,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悲凉幽怨,神情毕现。
这首词在描写方面表现出精致秾丽的特点。词人以“云”写柔美的秀发,以“雪”写白皙的肌肤,而一个“度”字,不但写出了秀发蓬乱的姿态,也撩拨着读者的怜惜之情。词的下阕,以繁丽的画面和华美的服饰,渲染出女子的空虚和期盼之情。其中“双双金鹧鸪”的细节描写在这首词中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衣服上尚且有成双成对的鹧鸪,而女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温词的抒情往往依赖铺陈和渲染的手法,从而形成了隐约绵密的独特风格。
【辑评】
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清·张惠言《词选》
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统观全词,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
“度”字含有飞动意。(“照花”两句)这里写“打反镜”,措词简明。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他用浓厚的彩色,刻划了一个贵族少妇,从大清早起身,在太阳斜射进来的窗前,慢条斯理地理发、画眉、抹粉、涂脂,不断照着镜子,一面想着心事,最后梳妆好了,着上绣了成双小鸟的新衣,又顾影自怜起来,感到独处深闺的苦闷。他的手法,着实灵活,而且把若干名词当了形容词用,如“云”字形容发多,“雪”字形容肤白,又用“欲度”二字将两种静态的东西贯串起来,就使读者感到这美人风韵栩栩如生。在这短短的四十四个字中,情景双融,神气毕现。词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可惜所描写对象只是一个艳丽而娇弱的病态美人。
——龙榆生《词曲概论》
全篇点睛的是“双双”两字,它是上片“懒”和“迟”的根源。全词描写女性,这里面也可能暗寓这位没落文人自己的身世之感。至若清代常州词家拿屈原来比他,说“照花前后镜”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那无疑是附会太过了。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缭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睹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调本二十首,今存十四首,此则十四首之一。二十首之主题皆以闺人因思别久之人而成梦,因而将梦前、梦后、梦中之情事组合而成。此首则写梦醒时之情思也。首言思妇睡梦初醒,见枕屏而引动离情。“小山重叠”,兴起人远之感;“金明灭”,牵动别久之思。次句言睡余之态。三、四句,梳洗也;曰“懒”、曰“迟”,以见梳妆时之心情。五、六句,簪花也;花面交映,言其美也。七、八句,著衣也;“双双”句,又从见衣上之鸟成双引起人孤单之感。全首以人物之态度、动作、器物作客观之描写,而所写之人之心情乃自然呈现。此种心情,又为因梦见离人而起者,虽词中不曾明言,而离愁别恨已萦绕笔底,分明可见,读之动人。此温庭筠表达艺术之高也。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相关资料】
俞平伯:《释温飞卿词五首》,《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年版。
吴小如:《说温庭筠〈梦江南〉两首》,《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张红,张华:《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版。
叶嘉莹:《论温庭筠词之一》,《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煜,吴相洲:《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的不同文化解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程遥:《红香翠软寓真情——温庭筠〈菩萨蛮〉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浣溪沙①
菡萏香销翠叶残②,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③,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④,小楼吹彻玉笙寒⑤。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注释】
①《浣溪沙》:一题《山花子》,词牌名。
②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销:凋落。
③韶光:美好的时光。
④鸡塞:鸡鹿塞,汉朝的边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古代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边镇。这里泛指边塞地区。
⑤彻:遍。
【评析】
李璟(916—961),字白玉,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的第二个皇帝,史称中主,存词仅四首。
这是一首写思妇哀伤愁闷的名作。上阕由景写情:袅袅秋风,吹起湖面阵阵涟漪,不仅掠走了荷叶的苍翠碧绿,也掠走了她的清香。荷叶伴随时光一并憔悴。由葱翠到萧条,这样一个生命消殒的残忍过程,是这位多情少妇所不忍心去看的。然而,与韶光共憔悴的岂止残荷,还有她渐行渐远的年华。下阕由人事而写情:夜里想要随梦追逐到恋人出征的边关,然而毕竟山关路远,邈远难求,夜半醒来再也不能入睡,于是起身吹笙以解忧闷。谁知玉笙声寒,在这清风细雨的夜晚,更增凄冷之意。少妇也只能独倚栏干,憾恨无限。意绪层次多转,灵活跳跃。
这首词代思妇抒发思念之情,但词中所吟咏的伤感哀愁是如此幽深沉郁,实已超过了思妇的一己之怨,达到了极为深刻的程度。“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写出了所有美好的事物,在无可阻挡的节候变化中迅速凋零残破,唯有如风一样的忧愁弥漫在水天之间,表达了一种无可挽回的衰颓萧飒的宿命之悲,令人震撼。王国维亦极赞赏此二句,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
全词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构思新颖,意韵绵远,是李璟词的代表作。
【辑评】
南唐中宗《山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卒不能出其右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细雨梦回”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结尾“倚阑干”三字,亦有说不尽之意。
——清·黄苏《蓼园词选》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首秋思词,首两句,从景物凋残写起,中间以含有无穷悲秋之感。“还与”两句,触景伤情,拍合人物。“不堪看”三字,笔力千钧,沉郁之极。较之李易安“人比黄花瘦”句,诚觉有仙凡之别。换头,别开一境,似断实连……梦回细雨,宁想人在塞外,怅惘之极,而独处小楼,惟有吹笙以寄恨,但风雨高楼,吹笙既久,致笙寒凝水,每不应律,两句对举,名隽高华,今古共传。陆龟蒙诗云:“妾思正如簧,时时望君暖”,中主词意正如此;而少游(编者按:秦观,字少游)“指冷玉笙寒”句,则又从中主翻出。或谓“玉笙吹彻,小楼寒侵”则非是也。末两句承上,申述悲恨,“倚阑干”三字结束,含蓄不尽。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意以为全阕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残荷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华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时对残景,诚然其不敢看也。王氏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也。“细雨梦回鸡塞远”,是残梦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何限恨”,矧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的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荆公曾问山谷曰:“江南词何者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妙。”冯延巳对中主语,极推重“小楼”七字,谓胜于己作。今就词境论,“小楼”句固极绮思清愁,而冯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托思空灵,胜于中主。冯语殆媚兹一人耶?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中宗诸作,自以《山花子》二首为最,盖赐乐部王感化者也。此词之佳,在于沉郁。夫“菡萏销翠”,愁起西风,与韶华无涉也,而在伤心人见之,则夏景繁盛,亦易摧残,与春光同此憔悴耳。故一则曰“不堪看”,一则曰“何限恨”,其顿挫空灵处,全是情景融洽,不事雕琢,凄然欲绝。至“细雨”“小楼”二语,为“西风愁起”之点染语。炼词虽工,非一篇中之至胜处,而后人竞赏此二语,亦可谓不善读者矣。
——吴梅《词学通论》
这虽是一首描写思妇的词,但实际上作者是通过这个题材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细雨”两句极为王安石所欣赏,认为是南唐最好的词。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相关资料】
詹安泰:《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俞平伯:《释南唐中主词二首》,《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年版。
吴小如:《介绍南唐李璟的两首〈山花子〉》,《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陈如江:《低徊往复 沉郁悲凉——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赏析》,《名作欣赏》1987年第5期。
乌夜啼①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②,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③,留人醉④,几时重⑤。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①《乌夜啼》:一名《相见欢》,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②春红:春天的花。李白《怨歌行》“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杜甫《曲江对雨》有“林花着雨胭脂湿”,本词意境似从此句化出。
③胭脂泪:将人比花,以美人面颜上的胭脂和泪来比喻春花着雨。
④留:让,给以。醉:心醉。
⑤几时重:何时再重来。
【评析】
李煜(937—978)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人称李后主,性格柔弱,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却有着非凡的艺术才能,不但精通书画音乐,而且诗词文赋也无所不能。公元975年,宋兵攻破金陵,李煜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涯,并最终被赐牵机药毒死,终年42岁。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通过描写春残花落的自然情景,抒发人生失意的无限憾恨,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写在寒雨晚风的摧残下,林花凋零之速。“太匆匆”三字系口语,写出了对林花香消玉殒的怜惜和无奈。下阕以人写花,雨滴打在花瓣上,恰似美人脸上的清泪,惹人无限怜惜陶醉。春光将尽,何时再来?问春光何时再来,实际上也是暗问往昔的美好岁月何时再来,将一时的春愁延升到无限的人生长恨。对于李煜来说,国破家亡不过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命本身的脆弱,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自是”二字,暗示词人已经明确意识到残缺和憾恨原是人生的常态,绵绵的愁恨正如这长流的江水一样绵延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旨相类。
【辑评】
后主词,凄婉出飞卿之右,而骚意不及。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后主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词借伤春为喻,恨风雨之摧花,犹逆臣之误国,迨魁柄一失,如水之东流,安能挽沧海尾闾、复鼓回澜之力耶?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此词五段若一气读下,便如直头布袋,煮鹤焚琴矣。必须每韵作一小顿挫,则调情得而词情即见。词之致佳者,二者辄融会不分,此固余之前说也,得此而愈明。此词全用杜诗“林花著雨燕支湿”,却分作两片,可悟点化成句之法。上片只三韵耳,而一韵一折,犹书家所谓“无垂不缩”,特后主气度雄肆,虽骨子里笔笔在转换,而行之却浑然元气。谭献曰:“濡染大笔”,殆谓此也。首叙,次断,三句溯其经过因由,花开花谢,朝朝暮暮,风风雨雨,片片丝丝,包孕甚广,试以散文译之,非恰好三小段而何?下片三短句一气读。忽入人事,似与上片断了脉络。细按之,不然。盖“春红”二字已远为“胭脂”作根,而匆匆风雨,又处处关合“泪”字。春红着雨,非胭脂泪欤,心理学者所谓联想也。结句转为重大之笔,与“一江春水”意同,而此特沉著。后主之词,兼有阳刚阴柔之美。
——俞平伯《读词偶得》
此首伤别。从惜花写起,“太匆匆”二字,极传惊叹之神,“无奈”句,又转怨恨之情,说出林花所以速谢之故,朝是雨打,晚是风吹,花何以堪,人何以堪。说花即以说人,语固双关。“无奈”二字,且见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下片,明点人事,以花落之易,触及人离别之易。花不得重上故枝,人亦不易重逢也。“几时重”三字轻顿;“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必然长恨,语最深情。“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义蕴,与“此外不堪行”“肠断更无疑”诸语,皆重笔收束,沉哀入骨。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关资料】
詹安泰:《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俞平伯:《释南唐后主词五首》,《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年版。
叶嘉莹:《论李煜词之二》,《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①,三千里地山河②。凤阁龙楼连霄汉③,玉树琼枝作烟萝④,几曾识干戈⑤?一旦归为臣虏⑥,沈腰潘鬓消磨⑦。最是仓皇辞庙日⑧,教坊犹奏别离歌⑨,垂泪对宫娥⑩。
【注释】
①四十年:南唐始祖建国至后主为宋所灭,前后三十九年,举其成数而称四十年。
②三千里:南唐国土广大,为五代十国中的大国,所辖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四省,三千里也是举其概数。
③凤阁龙楼:雕龙画凤的阁楼,帝王居所。霄汉:指云天。
④玉树琼枝:树如玉,枝如琼,比喻树木的美好。烟萝:枝繁叶茂的女萝。
⑤几曾:何曾。干戈:兵器。这句说,习惯了华丽奢靡的生活,哪里意识到会有战争?
⑥一旦归为臣虏:指被宋俘虏。
⑦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32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⑧最是:尤其是。庙:祖宗的祠庙。
⑨教坊:古代朝廷中掌管女乐的官署。
⑩宫娥:宫女。
【评析】
这首词写于李煜被软禁于汴京时。词人追忆辞别金陵的往事,有感而发。上阕描写南唐的历史风物,追忆往昔奢华的帝王生活,表达自己因贪于享受,不曾在军事上有所准备以致国破家亡的悔恨。下阕写被俘之后形容憔悴,两鬓苍苍,追忆当年遭难之时仓皇出都,在别离的歌声中辞别宫娥的情景。辞庙意味着失去社稷江山,辞宫娥即是失去美人,江山美人两失之,是国破家亡的双重灾难。
家国身世的巨大变化,并没有使他仅仅沉湎于对昔日美好岁月的怀念之中,也没有使他仅仅自怨自艾于生命个体的一己之悲,而是转入到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反思,他由此感受到命运的残酷,领悟了人生的悲凉寂寥。他超越了贵为帝王、贱为囚徒的一己之体验,而上升到普遍的广阔的人生感慨,故而能于千百年间引起千万人的共鸣。
【辑评】
苏东坡记李后主去国词云:“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以为后主失国,当恸哭于庙门之外,谢其民而后行。乃对宫娥听乐,形于词句。余谓此词决非后主词也,特后人附会为之耳。观曹彬下江南时,后主预令宫中积薪,誓言若社稷失守,当携血肉以赴火。其厉志如此。后虽不免归朝,然当是时,更有甚教坊,何暇对宫娥也。
——宋·袁文《翁牖闲评》
案此词或是追赋。倘煜是时犹作词,则全无心肝矣。至若挥泪听歌,特词人偶然语,且据煜词,则挥泪本为哭庙,而离歌乃伶人见煜辞庙而自奏耳。
——明·毛先舒《南唐拾遗记》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首后主北上后追赋之词。上片,极写江南之豪华,气魄之沉雄,实开宋人豪放一派。换头,骤传被俘后之凄凉与被俘后之憔悴,今昔对照,警动异常。“最是”三句,忽忆当年临别时最惨痛之事。当年江南陷落之际,后主哭庙,宫娥哭主,哀乐声,悲歌声,哭声合成一片,直干云霄。宁复知人世何世耶。后主于此事,印象最深。故归汴之后,一念及之,辄为断肠。论者谓此词凄怆,与项羽拔山之歌,同出一揆。后主聪明仁恕,不独笃于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即臣民宫娥,亦无不一体爱护,故江南人闻后主死,皆巷哭失声,设斋祭奠。而宫娥之入掖庭者,又手写佛经,为后主资冥福,亦可见后主感人之深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关资料】
詹安泰:《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韩广:《悠悠岁月山河——李煜〈破阵子〉悲情帝王血泪伤怀》,《名作欣赏》2009年第16期。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④。
【注释】
①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②春花秋月:指良辰美景。了:完结。这两句是说,面对着春花秋月,不免想起以往的欢乐生活,因怕再见到它,故自问“何时了”。
③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宫殿。朱颜改:容貌变得憔悴。这句是说,宫殿犹在而物是人非。
④问君句:是自问自答,这句是说,愁情像江水一样绵延不断。
【评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二年(977年)。词中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凄苦和哀怨。
此词构思精巧独到。“春花秋月”,人多以为是世间美好之物,而词人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暖春消息,却反而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这是因为它们都勾起了词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惆怅,反衬出他囚居异邦的愁苦。由烹金馔玉、锦衣玉食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词中对这一心境的描述,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虚为实,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愁思的长流不断,绵远无尽。词以问答始,以问答终,一气贯注,被王国维誉为是“有篇有句”(《人间词话》)的佳作。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巨大悲哀。
这首词虽然抒写的是亡国之恨,却又在词人感伤哀叹中上升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与循环往复的“春花秋月”相比,人生实在是太短暂;雕栏玉砌不变,而朱颜却容易消逝。人类生命在宇宙自然的生生灭灭之中,竟是如此的渺小和可悲。而当回首往事时,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愁,像涌动着的江水,喧嚣东去,滔滔不绝。此词虽由个人身世出发,却能唤起人类所共有的生命体验,因而有着极大的感染力。
【辑评】
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闻于外。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并坐之,遂被祸。
——宋·陆游《避暑漫钞》
有以水喻愁者,李颀曰:“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宋·陈郁《藏一话腴》
“归来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致语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语也。后主直是词手。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廷,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白乐天之“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侬愁”,为后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奇语劈空而下,以传诵久,视若恒言矣。
——俞平伯《读词偶得》
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至其《虞美人》一首,更是哀伤入骨,词云(略),问春花秋月何时可了,正求速死也。但小楼昨夜东风又入,恨不得即死也。
——唐圭璋《词学论丛·屈原与李后主》
这真是把天下人全都“一网打尽”的好词。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
【相关资料】
俞平伯:《释南唐后主词五首》,《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年版。
叶嘉莹:《论李煜词之三》,《唐五代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友康:《最绝望而不朽的诗篇——李煜〈虞美人〉解读》,《名作欣赏》2006年第7期。
刘志军:《亡国之痛的悲悼与遣怀——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赏析》,《名作欣赏》2007年第15期。
水觅舟:《愁如春水——漫说李煜〈虞美人〉》,《名作欣赏》2008年第17期。
彭知辉:《命运与个性铸就的伟词——李煜〈虞美人〉赏析》,《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①,正故国晚秋②,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③,翠峰如簇④。征帆去棹残阳里⑤,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⑥,画图难足⑦。念往昔,繁华竞逐⑧。叹门外楼头⑨,悲恨相续⑩。千古凭高⑾,对此谩嗟荣辱⑿。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⒀,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⒁。
【注释】
①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②故国:旧都金陵。
③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水。练,白色的绢。
④如簇:群峰好像攒聚在一起。簇,丛聚。
⑤去棹:停船。棹,划船的工具,形似桨,引申为船。
⑥星河鹭起:白鹭从沙洲上飞起。星河,指长江。
⑦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⑧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⑨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⑩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⑾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⑿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⒀商女:歌女。
⒁《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评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淮南节度判官、三司度支判官等职。神宗即位,出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除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攻击,王安石两度罢相,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风简洁精深,风格雄健峭拔。诗歌成就也很高,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词虽不多,但意境开阔,一变五代旧习。有《临川先生文集》传世。
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可能是王安石知江宁府时所作,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词的上阕写登临所见,“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下阕抒登临所感,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慨叹。与此同时,怀古之中还包含对现实的思考,托古寓今,寄兴遥深。
这首词多处用典,却了无痕迹。作者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之意;“六朝旧事如流水”化用唐代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后庭遗曲”则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诗句之意与词人意旨融合为一,妥帖自然,便让人有尺幅千里之感。
本词语言苍劲悲凉,意境开阔,摆脱了唐末五代以来秾艳香软、华靡柔丽的词风,将托古寓今、历史兴亡的题材带进词的领域,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辑评】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景定建康志》
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如东坡中秋《水调歌》云……王荆公金陵《桂枝香》云……姜白石《暗香》赋梅云……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南宋·张炎《词源》
“矗”字妙。清空中出意趣,无笔力者难为。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清·刘熙载《艺概》
荆公不以词见长,而《桂枝香》一首,大为东坡叹赏。各家选本,亦皆采录。第其词只稳惬而已。
——吴梅《词学通论》
此首为金陵怀古之词,以笔力峭劲,为东坡所叹赏。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抒怀古之情。“登临送目”四字,笼照全篇。“正故国”两句,言时令与天气。“千里”两句,言山水之美。“征帆”以下,皆为江天景色。换头,历述古今盛衰之感,清空一气。“门外楼头”句,用杜牧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六朝”句,用窦巩诗意。“商女”句,用牧之《泊秦淮》诗意。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关资料】
艾治平:《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徐翰逢:《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陈如江:《匠心独运 卓尔不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赏析》,《名作欣赏》1982年第1期。
张伯伟:《惺惺相惜“野狐精”——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
雨霖铃①
柳永
寒蝉凄切②,对长亭晚③,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沉沉楚天阔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⑩。此去经年⑾,应是良辰好景虚设⑿。便纵有千种风情⒀,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宋代另制新曲,用作词调。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②寒蝉:又名寒螀,蝉的一种。
③长亭:古代在路上设置的馆驿亭舍,供往来旅人休息。古制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长亭又是人们送别之处。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汴梁郊外设帐宴饮送别。无绪:心绪不佳。
⑤兰舟:木兰树木质坚硬,常用来做舟楫。这里借指舟船的华美。
⑥无语凝噎:因悲伤而气结声塞,说不出话来。
⑦念去去、千里烟波:想到将要越走越远,踏上千里烟波弥漫的水路。
⑧楚天:楚地,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这里泛指南方。
⑨清秋节:秋季百木凋零,凄清冷寂,所以叫作清秋节。
⑩今宵句:这是设想来日酒醒后的情景。
⑾经年:一年又一年。
⑿应是:推想之语。
⒀纵:纵然。
【评析】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在仕途上不得志,多流连于狭邪坊曲之间,写作了许多表现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的词作,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又精通音律,创作大量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其词雅俗共赏,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有《乐章集》传世。
这是一首著名的别情词,为柳永离开汴京、惜别恋人之作。上片叙写别离时的情景,下片设想别离后的凄清。
开篇起三句写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气氛。“寒”“晚”表明是深秋时日且是日暮黄昏;“长亭”乃分手之地;雨歇蝉鸣,烘托出气氛的清冷。次二句叙城郊设帐饯别。“无绪”写双方心乱如麻,“留恋”可见难舍难分之情状,“催发”写船夫揪心之唤。再二句写痛别之际。“执手”“泪眼”写不得不分离的痛苦与无奈,“无语凝噎”说明忧伤之至,难以成言。结二句写女子此刻的意念。“念去去”,想行程之远;“烟波”写水路之迷蒙,“暮霭沉沉”又暗示出来日茫茫的深沉凝重,成功渲染出离别的万千愁绪。
下片换头两句过渡。“伤离别”写人之多情,“清秋”写时之冷落。次二句设问设答。“酒醒”与上片“帐饮”呼应,想见离别之痛;“晓风残月”的景象,勾勒出一幅别后孤单的冷清图景。接下来几句继续设想:在未来的日子中,即使有“良辰好景”,也不会赏心悦目,纵有情意万千,也无知己之人可以诉说,来日漫漫,不知将如何熬过。整个下片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透露着词人萧索的心绪与无限的感伤,如泣如诉,哀怨深婉。
全词层层铺陈,景深情长。“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之千古名句,为“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争唱一时。点染、铺叙手法的并用,虚与实的交织,把一首深情款款的别离之词写得自然晓畅,哀婉动人。
【辑评】
“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与秦少游“酒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词尤胜。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送别词,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自尔稳惬。
——清·黄苏《蓼园词评》
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或讥为艄公登溷诗,此轻薄儿语,不足听也。
——清·贺裳《邹水轩词筌》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清·刘熙载《艺概》
只后阕之首句用一“别”字,而全篇固无一处离却“别”意也。“长亭”,送别之地也。“帐饮”,祖饯以别也,“骤雨初歇”“寒蝉凄切”,离人更以伤别而“无绪”也。“留恋”,不忍别也,“催发”,不得不别也,“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情正苦,道不出也;“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别。“多情自古伤”此事,又值“冷落清秋节”,别情其何以堪?待得“今宵酒醒”,行见孤舟舣泊于“杨柳岸”边,“晓风残月”,这思量起头儿一夜;“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别后光阴,敢怕只有以眼泪洗面也。是以“别”为北辰,而敷辞为星拱也。陈质斋云:“柳词格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盖亦见其善写别情,贯串有章也。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起三句,点明时地景物,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此际不听蝉鸣,已觉心碎,况蝉鸣凄切乎。“都门”两句,写饯别时之心情极委婉。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执手”两句,写临别时之情事,更是传神之笔。“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境。以上文字,皆郁结蟠屈,至此乃凌空飞舞。冯梦华所谓“曲处能直,密处能疏”也。换头,重笔另开,叹从来离别之可哀。“更那堪”句,推进一层。言己之当秋而悲,更甚于常情。“今宵”两句,逆入,推想酒醒后所历之境。惝恍迷离,丽绝凄绝。“此去”两句,更推想别后经年之寥落。“便纵有”两句,仍从此深入,叹相期之愿难谐,纵有风情,亦无人可说,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前三句虚写送别时之秋景,后乃言留君不住,别泪沾巾,目送兰舟向楚水湘云而去,举别时情事,次第写之。后半起句用提空之笔,言南浦、阳关,为自古伤心之事,况凉秋远役,遥想酒醒梦回,扁舟摇漾,当在垂杨岸侧、晓风残月之中。客情之凄凉,风景之清幽,怀人之绵邈,皆在“杨柳岸”七字之中,宜二八女郎红牙按拍,都唱屯田也。此七字已探骊得珠。后四句乃叙别后之情,以完篇幅。后阕以“自古伤离”“更与何人说”二句作总结,提得起,勒得住,能手无弱笔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此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作。上半阕叙临别时之情景;下半阕乃设想别后相思之苦。从今宵以至经年均一时想到。“今宵”二句,传诵一时,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别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故一时传诵以为名句。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相关资料】
陈匪石:《宋词举》,金陵书画社1983年版。
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87年版。
沈祖棻:《宋词赏析》,中华书局2008年版。
詹安泰:《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刘文注:《重读柳永〈雨霖铃〉》,《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黄卉:《清和朗畅 意致绵密——品味柳永〈雨霖铃〉》,《名作欣赏》2008年第17期。
八声甘州①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③,关河冷落④,残照当楼⑤。是处红衰翠减⑥,苒苒物华休⑦。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⑧,归思难收⑨。叹年来踪迹⑩,何事苦淹留⑾?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⑿。争知我、倚阑干处⒀,正恁凝愁⒁。
【注释】
①八声甘州: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又名《潇潇雨》或《宴瑶池》。
②潇潇:雨声紧急。
③凄紧:霜风来得凄清而急剧,寒气袭人。
④关河:山河。
⑤残照:夕阳的余晖。
⑥是处:处处,到处。红衰翠减:花枯叶落。
⑦苒苒:渐渐,形容时光流逝。物华:美好的风物。休:凋残。
⑧渺邈:遥远。
⑨归思难收:归乡的情思难以收束。
⑩叹年来踪迹:感叹自己思乡不能归,至今漂流不定。
⑾何事:为何。淹留:久久停留。
⑿想佳人、妆楼颙望:设想自己的心上人还在家里抬头凝望我,思念我。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多少回把远处的来船误认为是自己丈夫的归舟。颙(yóng)望:凝望,长望。
⒀争知:怎知。恁(nèn):这样。
⒁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评析】
这是一首写羁旅漂泊的词作。通篇贯穿一个“望”字。上阕写登楼凝望所见之景:黄昏时分,骤雨过后,秋色像被洗净了一番。寒风渐紧,山河冷寂,红霞映着小楼。花残叶落,物华将尽,生机不再,唯有长江水依然汩汩滔滔,向东流去。凄凉萧条的秋景中,透露出生命短暂、事业空落的悲哀。下阕写望中所思:故乡在遥不可及处,不忍登上高楼望远,怕缠绵的乡愁一发不可收拾。而佳人大概也在高楼上盼望着我的归来。她又有多少回把别人的归舟当作是我的归舟呢?她是否知道,我此时也正倚在阑干上对着远方翘首以望呢?思乡怀人的情绪,缠绵难解,与上阕羁旅漂泊的悲哀相互映衬,悲慨更深,乡情更切。此词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把羁旅之苦、相思之痛融会在一起,境界阔大,意蕴深婉。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词善用领格字引起,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音乐感。柳永在本词中多用去声领格字,如“对”“渐”“叹”“望”等,不但使节奏铿锵有力,而且使词意更富于层次感。如“渐”字的使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都在写深秋黄昏的凄冷景象,“渐”字写出了一个逐渐的过程,融入了时间流逝的时间感,更使人感觉到秋日的迟暮。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以及叠字“潇潇”“苒苒”,都有助于增强声调的抑扬顿挫,更好地表现心潮起伏不平的状态,可谓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无怪苏轼称《八声甘州》中的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辑评】
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宋·赵令畤《侯鲭录》
词有与古诗同妙者:“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姜夔《惜红衣》)即霸岸(王粲《七哀诗》)之兴也。“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敕勒之歌也。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诵耆卿“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自觉神魂欲断。盖皆在神不在迹也。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情,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佳人妆楼”四字连用俗极,择言贵雅,何不检点如是,致令白璧微瑕。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若屯田之《八声甘州》格调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之。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
起二句有俊爽之致。“霜风”“残照”三句音节悲抗,如江天闻笛,古戍吹笳,东坡极称之,谓唐人佳处不过如此。以其有提笔四顾之概,类太白之“牛渚望月”,少陵之“夔府清秋”也。其下二句顺笔写之,至结句江水东流,复能振起。后半首分三叠写法,先言己之欲归不得,何事淹留,次言闺人念远,误认归舟,与温飞卿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皆善写闺人心事。结句言知君忆我,我亦忆君。前半首之“霜风”“残照”,皆在凝眸怅望中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此首亦柳词名著。一起写雨后之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更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以东坡之鄙柳词,亦谓此三句“唐人佳处,不过如此”。“是处”四句,复叹眼前景物凋残,惟有江水东流,自起首至此,皆写景。换头,即景生情。“不忍”句与“望故乡”两句,自为呼应。“叹年来”两句,自问自叹,与“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句,同为恨极之语。“想”字贯至收处,皆是从对面着想,与少陵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作法相同。小谢诗云:“天际识归舟”,屯田用其语,而加“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收处归到“倚阑”,与篇首应。梁任公谓此首词境颇似“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说亦至当。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为羁旅离别之词。盖旅人每遇节候迁移,景物变换,即动归思,而秋气萧索,尤易生悲感。故《楚辞·九辩》独于秋生悲。此词上半阕因秋雨引起离愁。“霜风”三句,乃秋雨望中远景,写得壮阔,故东坡称之。“红衰翠减”,即“物华休”,乃秋雨望中近景。“长江”句,见景物皆变,不变者惟有“长江”耳。下半阕即写引起之归思。“年来”二句,言客中情味索然,以见归之不可缓。“想佳人”以下,又从对面着想,写家人念游人,不知游人此时亦正思念人也。观“倚栏杆处”句,知首句“对潇潇暮雨”以下所见远近之景物,皆倚栏杆时眼中之物象也。全首布置井井,正其巧于铺叙之处。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相关资料】
顾随:《顾随讲词曲》,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叶嘉莹:《说柳永词》,《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沈祖棻:《宋词赏析》,中华书局2008年版。
泠风:《秋雨潇潇 归思难收——读柳永〈八声甘州〉》,《文史知识》2000年第10期。
凤栖梧①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②。望极春愁③,黯黯生天际④。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⑤。拟把疏狂图一醉⑥。对酒当歌⑦,强乐还无味⑧。衣带渐宽终不悔⑨,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①凤栖梧:也称《蝶恋花》,此调别名甚多,另有《鹊踏枝》《卷珠帘》《黄金缕》等。
②伫倚危楼:久久伫立在高楼上。
③望极:极目远眺。
④黯黯:黯然销魂。此句是说因登高远望而产生感伤离别的春愁。
⑤会:理解。
⑥拟:打算。疏狂:狂放散漫。
⑦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⑧强乐还无味:勉强为乐却又没有兴致。反用曹操《短歌行》句意:“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⑨衣带渐宽:形容人日渐消瘦。《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评析】
此词欧阳修《六一词》和柳永《乐章集》均有收录,但一般认为是柳永所作。
这是一首把伤春与怀人融于一体的名作。上阕写登楼望远,借景抒情。作者凭楼远眺,和风细细,残照当楼,草色凄迷,春光即将消逝,而词人的黯然神伤之情却无人能会。下阕转入怀人。相思之深,即使强颜欢笑也终觉无味,为所思之人日渐消瘦亦不后悔。末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朴实无华,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悲情,一个为情所苦、九死未悔的痴人形象跃然纸上。
本词结构独特,先是围绕“春愁”借景抒情,继而寄情怀人,最终直抒喷薄的相思,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赢得了王国维“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之盛赞。
【辑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抑其次矣。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
长守尾生抱柱之信,拼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此首,上片写境,下片抒情。“伫倚”三句,写远望愁生。“草色”两句,实写所见冷落景象与伤高念远之意。换头深婉。“拟把”句,与“对酒”两句呼应。强乐无味,语极沉痛。“衣带”两句,更柔厚。与“不辞镜里朱颜瘦”语,同合风人之旨。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关资料】
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87年版。
施议对:《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叶嘉莹:《说柳永词》,《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⑥。故国神游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⑧。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⑨。
【注释】
①念奴娇:词牌名。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②故垒:旧时的营垒。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年二十四为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
③千堆雪:浪花千叠,如冰似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玄次女,周瑜妻,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的事。
⑤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青丝带作的头巾。
⑥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⑦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⑨酹:以酒洒地,以示祭奠。
【评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新法,被构罪下狱,即乌台诗案,年底被贬到黄州。写作这首词时,苏轼已47岁。他深感年岁渐老,功名事业却未成,而且宦海风波不断,故借周瑜赤壁之战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词的上阕咏赤壁,重在写景。开篇的“大江东去”数句,起调高亢,时跨古今,地迈万里,把奔腾不息的大江与悠悠千古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使读者在广大的时间感和广阔的空间感中沉入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境界开阔寥远。“人道是”句,是犹疑模糊之语,将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牵连在一起,引出所咏的历史人物。“乱石穿空”句正面写赤壁景色,勾画出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从而为下片吟咏英雄人物渲染了气氛。
下阕由景到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意在烘托周瑜才华横溢和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描写周瑜的赫赫战功,意在反衬自己年华老大而功业蹉跎。最后直抒怀抱,“多情”句,由凭吊周郎而反观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虽有人生虚无之叹,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奋发向上的表现,虽然沉郁,但不失旷达豪爽的情调。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笔力雄健,一洗婉约词绮罗香泽之态,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辑评】
东坡赤壁词“灰飞烟灭”之句,《圆觉经》中佛家语也。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又:“大江东去”词,三“江”,三“人”,二“国”,二“生”,二“故”,二“如”,二“千”字,以东坡则可,他人固不可。然语意到处,他字不可代,虽重无害也。今人看文字,未论其大体何如,先且指点重字。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歌赤壁之词,使人扺掌激昂,而有未楫中流之心。
——宋·曹冠《燕喜词序》
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金·元好问《题闲书赤壁赋后》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得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他家间亦有之,亦词家一法。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生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清·黄苏《蓼园词评》
泛舟赤壁下,动怀古之思,虽在大江声里,已判今古,而地灵人杰,畤日风流未泯;今兹来游,疑公瑾之既赫奕于英年,应笑我蹉跎于华发。涉想及此,信其臆念所之,下忽接“人间如寄,一尊还酹江月”,回到现实,不以遐想作结,是能纵而能收也。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此首,上片即景写实,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起笔,点江流浩**,高唱入云,无穷兴亡之感,已先揭出。“故垒”两句,点赤壁。“乱石”三句,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江山”两句,折到人事,束上起下。换头逆入。“遥想”四句,记公瑾当年之雄姿。“故国”以下平出。述吊古之情,别出明月,与江波相映。此境此情,真不知人间何世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江东战役,惟孙曹事于往史最有声色,临风酹酒,俯仰兴亡,是何等气概!起笔入门下马,已气压江东。“乱石”三句壮健称题。“江山”二句尤深雄慨。题为《赤壁怀古》,故下阕追怀瑜亮英姿,笑谈摧敌。“华发”句抚今思昔,有少陵“看镜”“倚楼”之思。结句感前朝之如梦,洒杯酒而招魂,瑜亮有知,当凌云一笑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相关资料】
袁行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
叶嘉莹:《说苏轼词》,《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沈祖棻:《宋词赏析》,中华书局2008年版。
顾随:《顾随讲词曲》,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刘乃昌:《横槊气概 英雄本色——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齐鲁学刊》1979年第4期。
徐乃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五辨》,《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赵逵夫:《也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几个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陈建华:《小乔初嫁与东坡多情——重读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名作欣赏》2009年第5期。
郁玉英,王兆鹏:《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齐鲁学刊》2009年第6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①,不思量②,自难忘。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④。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⑤,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⑥。
【注释】
①十年:苏轼结发妻子王弗去逝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距苏轼作此词已有十年之久。
②思量:想念。
③千里:王弗葬于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④尘满面二句:作者自叹年老憔悴。
⑤小轩窗:有窗的小室。此谓梦见妻子正当窗梳妆。
⑥短松冈:指坟墓所在之处,古人葬地多种松柏。短松:矮松。
【评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已整整十年之久。作者通过日之所思、夜之所梦,表达了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也寄寓了自己十年来宦海沉浮的无限感慨。
此词想象丰富,虚实结合。上阕开篇写对亡妻的深沉思念,是写实,“纵使相逢应不识”则是想象,是写虚;下阕在梦中与妻子重逢,亦实亦虚,做梦是实,而梦中种种皆为虚。作者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驰骋自己的想象,把往昔、当下、梦境、未来融为一体,体现了词人对妻子无所不在的深刻思念。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阕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阕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感情悲欣交集,用笔进退自如,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流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诚挚。整首词意境深婉缠绵,情调凄凉哀怨,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辑评】
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起言死别之久。“千里”两句,言相隔之远。“纵使”二句,设想相逢不识之状。下片,忽折到梦境,轩窗梳妆,犹是十年以前景象。“相顾”两句,写相逢之悲,与起句“生死两茫茫”相应。“料得”两句,结出“肠断”之意。“明月”“松冈”,即“千里孤坟”之所在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惠淇源《婉约词》
【相关资料】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肖波:《一曲哀词摧肺肝——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名作欣赏》2005年第23期。
赵明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论苏轼〈江城子·记梦〉与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的相同处》,《作家》2009年第16期。
鹊桥仙①
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传恨③,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④,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⑤!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⑥!
【注释】
①鹊桥仙:词牌名,多咏七夕。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彩变幻出许多美丽的花样。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
③飞星传恨:飞驰的流星为牛郎、织女传递离恨。
④金风:秋风,秋在五行中属金。玉露:晶莹如玉的露珠,指秋露。
⑤忍顾:不忍心回头看。
⑥朝朝暮暮:日日夜夜。此指日夜相聚。
【评析】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属江苏省)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授定海主簿。哲宗时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绍圣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贬监处州酒税,又削秩徙郴州,继而编管横州,复编管雷州。徽宗元符三年(1100)放还,至藤州卒。秦观以文学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词为北宋一大家,擅于将羁旅之愁与男女柔情融为一体,是婉约风格的代表词人之一。有《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汉魏以来一直吟唱不绝。但秦观此作却能别开蹊径,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迥出前人之上。
起首三句,由云、星、银汉等物景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凝练而凄美感伤。“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的情节,字字传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述与议论结合,赞扬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百万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一相逢”与“无数”的对比,形成情感上的张力,是对牛郎织女爱情价值的高度肯定,语言既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思想亦明晰透辟。
过片三句,写牛、女相逢时的缠绵柔情,以及如胶似漆恍如梦境的陶醉。“忍顾”的细节,将二人相聚而害怕立即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入微。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说真正经得起推敲的恋情,不在朝朝暮暮的相守,而在时时刻刻的心灵相通。境界高远,心胸超迈。作者的议论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自由流畅却又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辑评】
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按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心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坐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惋恻缠绵,令人意远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
俗情每因七夕为牛郎织女双星惜,惜其年只一度,欢娱之时暂而别日苦多也。此独云一相逢而胜却人间无数,更进以谓但得两情长久,不在朝朝暮暮;立意高人一等,是意寄而秀臻之例也。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草堂诗余》评云:“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久,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宁不醒人心目。”夏闰庵云:“七夕词最难作,宋人赋此者,佳作极少,惟少游一词可观,晏小山《蝶恋花》赋七夕尤佳。”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相关资料】
沈祖棻:《宋词赏析》,中华书局2008年版。
顾之京:《一首最好的“七夕”词——论秦观的〈鹊桥仙〉》,《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厚艳芬:《鹊桥仙会第一篇——品秦观词〈鹊桥仙〉》,《名作欣赏》1998年第4期。
李小荣:《性别心理:秦观〈鹊桥仙〉的别样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2期。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①,消溽暑②。鸟雀呼晴③,侵晓窥檐语④。叶上初阳干宿雨⑤,水面清圆⑥,一一风荷举⑦。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⑧,久作长安旅⑨。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⑩,梦入芙蓉浦⑾。
【注释】
①燎:烧。沉香:名贵香料,因放入水中下沉而得名,也称“水沉”“沉水”。
②消溽(rù)暑:消除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③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④侵晓:快天亮之时。侵,渐近。
⑤宿雨:隔夜的雨。
⑥清圆:清润圆正。
⑦举:擎起。
⑧吴门:指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
⑨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旅:客居。
⑩楫:桨。
⑾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浦,水湾,河流。
【评析】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提举大晟府(中央音乐机关)。精通音律,创作了不少新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善于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这首词一向被看作是思乡词的杰作。在一个初夏之晨,词人溽暑难熬,因眼前荷而思及故乡之荷,兴起一阵朦胧的思乡之情。
上片描绘夏日景物。“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它们仿佛有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会“呼”也会“窥”,活泼可爱。“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叶上,昨夜滴落的雨珠已经干掉。荷叶擎擎如盖,清润圆正,迎风招展。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异乡的荷写得如此玲珑可爱,是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他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久”字则生动地体现了对宦游的厌倦。“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恍惚间随梦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词人以梦作结,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这首词语出天然,不饰雕琢,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意境从容雅淡,格调自然清新。
【辑评】
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
——清·陈廷焯《云韶集》
美成《青玉案》(按:当作《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相关资料】
方钧鹤:《咏荷杰作 词中精品——周邦彦〈苏幕遮〉欣赏》,《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5期。
黎烈南:《两难之间见深情——周邦彦〈苏幕遮〉词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6期。
刘扬忠:《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过常宝:《思乡的别一番滋味——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依然旧时明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④。
【注释】
①玉簟(diàn):华贵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衣裳。
③锦书:帛书,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雁字:雁群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作“雁字”。
④却:又。
【评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秋天,天地一片冰凉。当词人面对花落水流、落红满地,内心升腾起莫名的焦虑和恐惧。词人正处在绚丽的年纪,而丈夫远游,空闺寂寞,一种生命空耗的感触油然而生。
泛舟出游,只不过是想让自己远离尘世的喧嚣,而此时天空当中响起的几声大雁的哀鸣却提醒了她的孤独:“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圆之夜,对敏感脆弱恰又处于孤独之境的人来说,这是个特别不幸的时间。她所能感到的就是“花自飘零水自流”:青春如落花空自凋残,而远游的丈夫恰如悠悠江水,不知何时能返回。然而李清照毕竟是李清照,她自有与寻常女子不同之处。在行将被离愁淹没之时,内心刹那之间产生了另一种想法,这种想法虽然短暂,但足以照亮她黯淡的心胸许久许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相信远方的丈夫也同样在思念着她。正是相思,将两人又紧紧联系在一起。想到这里,她内心充满了感动,而越是感动,她的离愁就越是浓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时,词人不再恐惧,因为她与所思之人拥有一份共同的思念。这份共同的想念,足以让她抗拒孤独,而让她的生命充满沉甸甸的质感。
【辑评】
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元·伊世珍《琅嬛记》
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
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特更工耳。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是吞梅嚼雪,不食人间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相关资料】
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陈祖美:《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赵福坛:《是谁“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试解》,《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许金华:《千年谁知易安“愁”——李清照〈一剪梅〉词辨析》,《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
李瑞卿:《唯美的愁思——读李清照词〈一剪梅〉》,《名作欣赏》2004年第12期。
刘淑丽:《落花流水 眉头心上:流动的相思——读李清照〈一剪梅〉》,《文史知识》2009年第9期。
声声慢①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④,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慢,即慢词、慢曲,词中长调。
②将息:调养,保养。
③怎生:怎么。
④次第:情境,况味。
【评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抒发家国身世之感的杰作。
此词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位凄苦忧郁的愁妇形象。“寻寻觅觅”并非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词人从清晨时分便心神不宁,却又无处遣愁。“雁过也”三句,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的悲愁心境。“却是旧时相识”中饱含着复杂的情味:古有鸿雁传书之说,词人早年生活中,丈夫远游在外时,曾热切幻想大雁为自己带来亲人的消息,为丈夫捎去自己的书信,《一剪梅》便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可如今丈夫亡故,只能目送征鸿,独咽悲伤。此处“旧时相识”并非实指,是词人借特定景观将种种情愫凝聚为一体,以突显天涯沦落的悲伤。
下片紧承上文,进一步将词人的愁绪铺叙开去。“憔悴损”既是写花,又是自喻,是通过比兴手法倾注一腔悲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巨大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感觉。“梧桐”二句与上片“晚来风急”相呼应,写黄昏时分秋雨梧桐引起的哀愁。词人在感受过晓寒、淡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等一系列萧索情景之后,将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汇为沉痛至极的两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从而将情感推向巅峰。
成功运用叠字是本词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另外,本词善于借物抒情。上阕“淡酒”“晚风”“过雁”,下阕“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女词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自然流畅,满纸呜咽,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辑评】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有《易安文集》。
——宋·张端义《贵耳集》
近时李易安问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杨慎《词品》
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妙,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明·茅暎《词的》
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明·吴承恩《花草新编》
连下叠字无迹,能手。又,“黑”字妙绝。
——明·陆云龙《词菁》
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
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清·徐釚《词苑丛谈》
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名,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词家所谓以易为险、以故为新者,易安先得之矣。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
(《声声慢》)用仄律。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其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及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盏字、点字、滴字等,原可作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贯下也。后段第二三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清·万树《词律》
《声声慢》一阕,张正夫称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以其连下十四叠字也。此却不是难处,因调名《声声慢》,而刻意拨弄之耳。其佳处,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映有法,不是单纯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
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的,非偶然拈得的。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二阕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为词家叠字之法。
——清·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
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这首词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字。一开头就用连串的叠字,是为加强刻画她的百无聊赖的心情,从前人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创造。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的忧郁和惆怅。这些句子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因为词原来是唱的,要使人容易听得懂。刘体仁说这首词是“本色当行”,就是指它明白易懂而言。这首词借双声叠韵字来增强表达感情的效果,是从前词家不大用过的艺术手法。李清照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有真挚丰富的生活感情,又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她确实当得起婉约词派杰出作家的称号。她这首《声声慢》词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用双声叠韵啮齿叮咛的音调,来写她心中真挚深刻的感情,这是从欧(阳修)、秦(观)诸大家以来所不曾见过的一首突出的代表作。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此首纯用赋体写竟日愁情,满纸呜咽。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以下分三层申言可伤之情景。“乍暖”两句,言气候寒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句,言晓风逼人之可伤。“雁过”两句,言雁声入耳之可伤。换头三句,仍是三层可伤之事。“满地”两句,言懒摘黄花之可伤。“守着”两句,言日长难黑之可伤。“梧桐”两句,言雨滴梧桐之可伤。末句,总束以上六层可伤之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相关资料】
吴熊和:《唐宋词探胜》,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叶嘉莹:《说李清照词》,《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靖华:《〈声声慢〉赏析》,《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吴小如:《说李清照〈声声慢〉》,《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史如赓:《情真、意深、语新——李清照词“声声慢”赏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徐余,周洲:《哀思付繁弦 血泪寄山河——李清照词〈声声慢〉赏析》,《名作欣赏》1982年第2期。
沈义芙:《李清照〈声声慢〉叠词义探》,《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王富仁:内感与外感 情绪与结构——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名作欣赏》1992年第5期。
江中云:《景随情迁、情景交融的“有我之境”——浅释李清照〈声声慢〉的意境之美》,《名作欣赏》2006年第19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④。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⑦,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⑧,一片神鸦社鼓⑨。凭谁问,廉颇老矣⑩,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城北一里的北固山上。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并打败了南进的曹操军队。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先世由彭城移居京口,早年在京口起兵讨桓玄,又曾镇守京口。
④想当年三句:回忆刘裕北伐的功业。刘裕曾先后率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此句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⑦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⑧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后来成为庙宇,即佛狸祠。
⑨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这几句感喟魏太武帝南侵留下的深刻影响。
⑩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受到贿赂,有意诋毁廉颇,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作者这里以廉颇自比,表示雄心仍旧,但却没有人能任用他。
【评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力呈抗金大计,为当权者所忌,落职闲居上饶几达二十年。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的报国之志,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风格沉雄豪迈,也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本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年已66岁。当时宰相韩侂胄准备北伐,词人一方面坚决主张抗金,同时又担心主事者轻敌冒进而致败。这首词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并对当权者不能真正理解他而表示愤慨。上阕即景生情,起调不凡,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孙权与刘裕,对他们的业绩表示无限的向往和怀念。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而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以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这首词用典非常精彩。使用的典故很多,而且多是史实,但都紧扣题旨,有怀古、忧世、言志多重意蕴,恰当地传达了词人那种壮志犹存、报国无门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全词豪迈悲壮,沉郁苍凉,是辛词的代表作。
【辑评】
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明·杨慎《词品》
典故一经其手,正不患多。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今人论词,动称辛、柳,不知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过此则颓然放矣。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
——清·李佳《左庵词话》
稼轩《永遇乐》,岳倦翁尚谓其用事太实。然亦有法,材富则约以用之,语陈则新以用之,事熟则生以用之,意晦则显以用之,实处间以虚意,死处参以活话,如禅家转法华,弗为法华转,斯为善于运用。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意在恢复,故追数孙刘,皆南朝之英主。屡言佛狸,以拓跋比金人也。
——清·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