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三、散文鉴赏的方法

字体:16+-

古代散文鉴赏理论对我们今天欣赏古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欣赏一篇散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要识得文眼,领悟立意。

凡是构思精巧的散文,往往都有“文眼”,这是一篇文章的核心。鉴赏散文时,要尽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写作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以是一种观点、一种情绪,乃至一景一物,都有可能是“文眼”所在。把握“文眼”,其实也就是要找文章的立意所在。

古代散文中,议论文的立意比较明白,作者大多都在文本中直抒己见,如贾谊《过秦论》卒章显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文章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是,状物抒情类和叙事写意类文章的立意有时候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苏轼的《喜雨亭记》意在抒写久旱得雨,国泰民安的喜悦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主要表现不以个人得失为意,而以民之乐为乐、与民同乐之志,但是这两篇开篇都是描摹景色和抒情写意,它们的文章立意是寄托在这种摹写之中的。另一类记叙类散文通常是通过记人或者叙事来抒情言志,而不是单纯的记人或叙事。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实写轩中之景,而婉转抒情,追念亲人之爱,抒发自己安贫乐道之情怀。

不同文章的不同立意,需要通过仔细分析来把握。所谓“形散神不散”,散文表面起来是散的,但是因为“文眼”和立意的存在,它的“神”并不散。要想把握立意,就要从文章结构和行文线索入手。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分析结构,抓住线索,才能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继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立意。由文章结构和行文线索入手,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一种鉴赏。

把握立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知人论世。准确评价一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这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把握散文的立意,才不会产生偏差。

第二,要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或托物言志,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会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与此同时,作者又会把自己内心的感悟、情感贯注到所描绘的景物当中。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在鉴赏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性散文时,要特别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如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悄怆幽邃。以其境过其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种清幽冷寂的景物实际上折射着作者凄清悲凉的心境,环境的清幽与作者内心的冷寂水乳交融,以至于到达凄神寒骨的审美效果。

鉴赏这类文本,离不开鉴赏者的想象与联想。散文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的充分发挥而造成的一种广阔深远的美学境界。在这个美学境界里,作家的心灵世界,借助于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得以体现。因此在鉴赏的时候,应先由文本的阅读去还原物象物境,再由意象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到意境层面,这样才能很好地体会作品的韵外之致。

第三,鉴赏散文的语言。

好的散文语言往往凝练自然,又灵动优美,富于哲理,充满诗情画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全文仅八十余字,但语言简洁凝练,写景生动传神,韵味无穷,实为小品文中的精品。

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要特别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种修辞通常是作者刻意推敲而得,具有生动的表现力。独具匠心的修辞手法往往能够取得极为精彩的艺术效果,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描摹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比喻、拟人、夸张兼而有之,把箫声的情状描摹得栩栩如生,宛若在耳,比起单纯的描写要使人印象深刻得多。

鉴赏语言还应当关注散文的文辞色调。文辞色调与作品的情感基调是相统一的,可以通过文辞色调来体会情感的激昂与沉郁,感知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就通过简短的文辞为我们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由此来衬托阴暗和明丽这两种不同的心境。

在鉴赏散文语言时,还要关注其音乐美。散文家在行文的过程中,会注意情调与韵律节奏的和谐,在舒缓徐疾、抑扬顿挫之间造成一种悦耳动听、易于吟诵的音乐美感。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连用“也”字结尾的句式,非但没使人感觉单调与贫乏,反而觉得轻快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四,品味散文的独特风格。

散文的风格与作家的个性直接相关。作家个性的不同,使得散文风格丰富多样,而散文风格的丰富多样才使得中国散文的艺苑百花齐放、竞相争艳。古代散文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新的风格的不断出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曾把文学风格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风格是作家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著名的大家,往往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风格。以唐宋八大家为例,他们的散文风格也是姹紫嫣红、风采各异。韩文如大河澎湃,气势磅礴;柳文冷峻峭拔,立意精警;欧文别开生面又不失平易自然之貌。这些风格的不同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获得各种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辨析散文的风格,同样是散文鉴赏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散文风格的分析、体会,更容易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更容易达到心灵的共鸣。

思考题

1.“文以载道”的观念对于我们鉴赏品评古代散文有怎样的意义?

2.如何鉴赏品评古代散文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