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第三节 戏曲名篇导读

字体:16+-

一、元杂剧

窦娥冤第三折

关汉卿

(外①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②,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③、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④。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⑤?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⑥。(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⑦。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⑧,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⑨。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⑩,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⑾。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⑿。(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⒀,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⒁,望帝啼鹃⒂。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⒃,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⒄?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⒅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⒆!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⒇。(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21)。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注释】

①外:“外末”的省称,正末以外的次要男角。有时也为“外旦”“外净”的省称。王国维《古剧脚色考》:“元剧有外旦、外末,而又有外。外则或扮男,或扮女,当为外末、外旦之省。”

②做公的:衙门里的差役,也叫公人。

③磨旗:挥旗开路。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引马,谓之开道。”

④生:副词,深、甚。

⑤盗跖颜渊:盗跖是春秋时所谓“大盗”;颜渊是孔子的贤德弟子。颜渊短命而盗跖长寿,故说天地糊涂。

⑥哥哥行(háng):哥哥那里。行,指示方位词,一般用于人称或自称的后面。

⑦也么哥:或作“也波哥”,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无实义。

⑧瀽(jiǎn):倾、倒。这里指拜祭时浇奠酒浆。

⑨一陌儿:古时一百钱称为陌。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四:“今之数钱,百钱谓之‘陌’者,借‘陌’字用之,其实只是‘百’字,如‘什’与‘伍’耳。”

⑩葫芦提:或作“胡卢蹄”,宋元时口语,糊里糊涂的意思。清代翟灏《通俗编》引《明道杂志》:“钱文穆内相决一大滞狱,苏长公誉以为霹雳手,钱曰:‘仅名胡卢蹄耳’。”

⑾旗枪:杆子上装有枪头的旗子。

⑿打什么不紧:有什么要紧。元代谓要紧为打紧,“不”字为加强语气词。《元典章》:“海道官粮,运将大都里来,是最打紧勾当。”

⒀无头愿:用头颅相拼的誓愿。

⒁苌(cháng)弘化碧:苌弘,传说中周朝的忠臣。《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碧,青绿色的美石。

⒂望帝啼鹃:望帝是传说中的蜀王,名叫杜宇,他在蜀称帝,后让位于其相开明,死后魂魄化为鹃鸟。每年春耕时节,鹃鸟鸣叫,蜀人怀念望帝,因呼为杜鹃或杜宇。事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

⒃暄:太阳的暖气。

⒄飞霜六月因邹衍:邹衍,战国人,相传他被谗下狱,仰天大哭,时值夏天,竟然降霜。

⒅六出冰花:指雪花,雪花为六瓣。

⒆要什二句:东汉时,张劭死后,友人范式从远地乘素车白马前往吊丧,见《后汉书·范式传》。后来就用“素车白马”代表送葬。断送,发送。

⒇亢旱:大旱。

(21)东海曾经孝妇冤:传说汉东海有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发誓不嫁,婆婆自缢而死后,小姑告官,诬蔑周青杀死婆婆。官吏失察,判处周青死刑。临死之际,周青指着身旁的竹竿对人说:“如果我无罪,血当沿着竹竿往上流。”其言果应,随后东海地方大旱三年。

【评析】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自述平生多才艺,矢志寄迹于娱乐场之中。关汉卿最终成为“驱梨园领袖”“捻杂剧班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杂剧题材多样,曲词亦俗亦雅,具有较强的时代生活气息。

《窦娥冤》是关汉卿悲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从剧情看,它是一部公案剧,年轻女子窦娥被控杀人,官府判她有罪处斩,新任官员重审此案,窦娥被认定无罪,冤情最终得到昭雪。全剧共四折。这是其中第三折,描述窦娥含冤赴刑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的**。

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身戴枷锁,在赴刑途中倾诉满腔冤屈,谴责天地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二部分从“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与婆婆的诀别。她一边继续表白自己的冤屈,一边嘱托后事,恳请婆婆顾怜自己。第三部分从“刽子做喝科”至结束,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桩桩应验,既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又期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窦娥对天、地的指责,实际上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诅咒。戏剧冲突的实质,至此已由窦娥与个别官吏之间的矛盾发展为窦娥与整个黑暗官僚制度之间的对立。戏剧在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的同时,也展示了窦娥至诚至孝的善良心灵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作者运用浪漫的手法,使这些不可能发生的事在舞台上一一呈现,既可使情节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又可使主题进一步深化。苍天显灵的情节,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窦娥的同情,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窦娥之“怨”和“恨”虽能感天动地,却无力戳破不良社会的黑幕,显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

本折三部分之间张弛结合、疾徐相间、疏密有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开幕时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窦娥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立刻将读者引入了浓重的悲剧氛围。接着,作者宕开一笔,转入婆媳诀别的悲戚场面。窦娥悲叹身世,哀怨低回,与第一部分的高亢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剧情发展上构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而这一“弛”恰又为下一“张”蓄势,剧情转入**,读者的悲悯情怀也随之进入顶峰。可谓匠心独运,跌宕多姿。

【辑评】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相关资料】

陈俊山:《元代杂剧赏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翁敏华:《窦娥冤第三折简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黎小钟:《〈窦娥冤〉第三折在塑造窦娥形象上的地位和作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张大新:《试析〈窦娥冤〉第三折》,《河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开①)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②、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③碧云天,黄花地④,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⑤?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⑥,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⑦。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⑧。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⑨。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⑩,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⑾;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⑿,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⒀。

(做到、见夫人科)⒁(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⒂。(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觑官如拾芥耳⒃。(洁云⒄)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了)(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⒅。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⒆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了)(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⒇,却元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21),但得一个并头莲(22),强似状元及第。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呵,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23)。

【幺】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了)(旦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24),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25),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26),专听春雷第一声(27)。”(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姐心儿里艰难。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28),真乃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29),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30),比司马青衫更湿(31)。伯劳东去燕西飞(32),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33)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3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草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35),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36),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37),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38)!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39),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40)。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小姐放心,小生就此拜辞。(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41)?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注释】

①开:元杂剧术语,即开始说话的意思。

②旦:元杂剧中的女主角,此处指崔莺莺。末:元杂剧中的男主角,此处指张君瑞。

③正宫:北曲宫调名称。端正好:北曲曲牌名称,以下【滚绣球】【叨叨令】等均同。

④碧云天,黄花地:语出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⑤晓来谁染霜林醉:指秋林变红的样子。醉,脸红,此指秋天树叶转红。

⑥玉骢(cōng):玉花骢,名马,此处指马。

⑦倩:指请人做事。

⑧迍迍(zhūn):慢慢,行动迟缓的样子。破题儿:开头,头一回。

⑨金钏(chuàn):古代妇女的一种腕部饰品。这几句是说,分离之苦使人瞬间消瘦。

⑩靥(yè)儿:靥钿,古代妇女面颊上的装饰物。

⑾则索:只好。

⑿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怎么不烦闷死人呢!兀的不,怎么不。

⒀凄凄惶惶:赶紧的意思,一作“恓恓惶惶”。

⒁做到、见夫人科:指旦、末做到达以及拜见夫人的动作。科,为杂剧中标示舞台动作的术语。

⒂挣揣(chuài):争取。

⒃觑官如拾芥:比喻求取功名非常容易。芥,小草。

⒄洁:洁郎。元代时期称呼僧人为洁郎,此指普救寺的长老。

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形容莺莺斜着身子坐着,一副愁眉不展、失魂落魄的样子。签,插。死临侵地,形容快要死掉的样子。

⒆幺:指按原曲调重复唱一遍。

⒇谂(shěn)知:知道、了解。

(21)妻荣夫贵:此处反用“夫荣妻贵”之意,意谓当以夫妻恩情为重、世俗功名为轻。

(22)并头莲:并开的莲花,比喻两情相守,今称为“并蒂莲”。

(23)举案齐眉:此处指恩爱夫妻。案,有脚的拖盘。东汉梁鸿之妻,为丈夫端上食物时,把托盘高举与眉齐,后世常用以比喻夫妻相敬如宾,语见《后汉书·梁鸿传》。

(24)暖溶溶:形容酒温热而多的样子。溶溶,多的样子。玉醅:美酒。

(25)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微小而虚空的名利。蜗角,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26)经忏:指佛经。忏,为人忏悔所诵的经文。

(27)春雷第一声:比喻中状元的捷报。

(28)白夺:誓必夺得。

(29)赓(gēng):续。

(30)红泪:指女子流泪。

(31)比司马青衫更湿:形容心情比被贬谪江州的白居易与沦落的琵琶女更伤心。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2)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两人分离。此句化用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句。伯劳,鸟名。

(33)五煞:曲牌名,用在套曲结尾的部分。单独用时称为“煞”;连续使用时多依其在套曲中的位置取名,为于倒二者称“二煞”,倒第三者称为“三煞”,以此类推。

(3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因添离泪而满溢出来,华山因离恨所压而低。此处用来形容离泪之多与离恨之深。

(35)罗帏:罗帐。

(36)绣衾:绣被。

(37)文齐福不齐:谓文章足以登第而命运不济,为当时成语。

(38)一春鱼雁无消息:谓一去没有消息。“鱼雁”,代指书信。此语出自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39)青鸾:青鸟。古代有青鸾送信的传说,此代指传送信息的信使。《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三青鸟,赤首黑目,身青。”传说青鸾是西王母驾临前的信使,是凤凰的前身,色泽亮丽,体态轻盈,后人将它视为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40)栖迟:停留,眷恋、沉醉的意思。

(41)大小:指大大小小的烦恼。

【评析】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约在元贞、大德间(1295—1307)。王实甫所作杂剧有14种,以儿女风情题材居多。今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及《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剧作风格秀丽婉转,《西厢记》一剧是其代表作。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这一折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为之送别的情景。本折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科白及【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愁苦的心境;第二部分从“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内心纠结,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从【四边静】至“小生就此拜辞”,是临别叮嘱的场面,莺莺既希望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表明她对尚未完全得到的爱情的深切珍惜和忧虑;第四部分从【一煞】至结尾,是两人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时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在这一折中,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并扬言“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强横顽固立场。张生原本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态度基本一致,没有内心斗争。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她更看重的是爱情本身。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其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态度与老夫人形成鲜明的对照。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张生一往情深的表现,也体现了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因而闪耀出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本折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戏曲环境,渲染送别的氛围,景物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一体。作者将女主人公置身于离别的氛围中集中刻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火红的霜林映照着莺莺无法言传的苦衷。在莺莺的自问自答中,秋景愈发萧瑟迷离,人物的内心也愈发抑郁悲伤。离情别意和犹疑不安的心绪,都在这一片无边的秋色中延伸开来,极具感染力。

《西厢记》曲辞华美,作者广泛融铸唐诗宋词意境,以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就浓郁的抒情气氛。《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一曲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叨叨令》则用经过锤炼的口语,一泻无余地倾诉了别离的愁闷。相同句式的排比,既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使得感情更加凝重深沉。这一折戏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辑评】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

——清·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王实甫作《西厢》,以研炼浓丽为能,此是词中异军,非曲家出色当行之作。

——吴梅《顾曲麈谈》

【相关资料】

吴国钦:《长亭送别 令人心折》,《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星汉:《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读〈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两段曲词》,《戏剧文学》1982年第2期。

张人和:《〈西厢记〉论证·篇章选析(第四本第三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俞为民:《别情依依愁思长——〈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刘汉光:《炼刚为柔 绵里藏针——试析〈长亭送别〉的戏剧性》,《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