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名篇導讀

三、古體詩發展的基本脈絡

字體:16+-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幾乎是和古老的文明一起產生的。上古時期就有大量歌謠傳唱,據說出自於神農時代的《臘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另有一首《驅旱魃咒》雲:“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山海經·大荒北經》)這些都是為了某些實際目的而祭祀神靈的歌謠,它們的準確年代已經不可得知。早期祭祀活動中,人們相信語言,尤其是韻語具有神奇的魅力,能夠誘導鬼神的活動,所以,它被經常運用到祭祀中。夏禹時,塗山氏所詠《候人兮猗》是南音之始,而東音則起於夏孔甲的《破斧歌》。相信夏代已有較為完整的歌謠流傳,如啟時祭祀的《九歌》,應該是一首祭天神的歌謠。商代的歌謠,留傳於今的是甲骨卜辭中的韻文和《周易》中某些卦爻辭。早期的韻文,句法簡單,言辭簡樸。甲骨文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郭沫若《卜辭通纂》)就很有韻律感。《周易》卦爻辭中保存了很多的謠諺,如《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等。它們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社會的不公,人生的痛苦,勞動的艱辛,愛情的歡樂,等等。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如象征、比興、白描、疊詠等。因此有學者認為《周易》中的歌謠是《詩經》的前驅。

上古歌謠雖然初步具有詩歌的某些文體特征,但體式不定,還不能稱為完整意義上的詩歌。我國最早的詩體應該是四言的“詩經體”。《詩經》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篇章結構多采用重章疊唱。押韻方式多樣,常見的是一章之中隻用一個韻部,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上,也有句句用韻的。有的詩篇換用兩韻以上,甚至還有極少數無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