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全宗5(2),第527~579、1586~1589、1715、11391~12135卷
2.全宗21,第28868~28890卷
3.全宗624,第11~22卷
重庆市档案馆
1.全宗06(15),第00254~00259卷
2.全宗094(01),第00009~00014卷
3.全宗053,(03)00111~00134、(04)00031~00034、00301;(14)00089、(19)01592~01674、02116;(29)00238~00381卷
4.全宗055(06),第00063~00149卷
广东省档案馆
1.全宗号02(07),第111~119卷
2.全宗号20(02),第138~145卷;第1118~1124卷
3.全宗38(01),第9~16、37~38卷
上海市档案馆
1.全宗号Q6(5),第764卷
2.全宗号Q6(18),第176卷
3.全宗号Q235(2),第1553、1577、1862卷
北京市档案馆
1.全宗J2(03),第924卷
2.全宗J4(04),第238卷
3.全宗J183(02),第5613、26270、34395、36279、38137、38830、39177卷
二、报刊
刊物
1.《社友通讯》,1~6卷(6卷2期止)、7卷(1、2、3),复刊1卷(1、2),1931—1937;1938—1939;1947;中国社会教育社。
2.《中华教育界》(1~25卷),1912—1937,上海,中华书局。
3.《东方杂志》(31~32卷),1933—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
4.《教育与民众》(第1~12卷),1929—1938,1945—1947,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5.《民众教育通讯》(1~4卷),1930—1934,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
6.《民众教育月刊》(1~3卷),1928—1933,《民众教育季刊》(1~2卷),1933—1934;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
7.《民众教育季刊》(第1~4卷),1930—1935,浙江省立实验民众学校。
8.《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1~8卷),1930—1938,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
9.《乡村建设》,1931—1937,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0.《民间》(北平),1934—1937,民间社。
11.《浙江民政月刊》,1930—1934。
12.《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2—1934。
13.《教育研究》(广州),1931—1939,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
14.《师大月刊》第7~8期,1933,北京师范大学。
15.《教育通讯》,(汉口)(第1~34期,第2~6卷),复刊1~5卷,1938—1939;1940—1949;教育通讯周刊社。
16.《教育报公报》,1933—1938。
17.《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日刊》(29~34号),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
18.《国民基础教育丛刊》,1935,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
报纸
1.《大公报》(津),1895—1934。
2.《申报》,1872—1946。
3.《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3—1937。
4.《新新新闻》(成都),1929—1937。
5.《中华周报》(上海),1930—1932。
三、地方志、文史资料
地方志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3.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教育卷》,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文史资料
1.江苏省暨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2.江苏省无锡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自刊,1991。
3.江苏省政治协商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04辑,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4.江苏省武进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进文史资料》,第3辑,自刊,1984。
5.陕西省西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自刊,1984。
6.湖南省溆浦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溆浦文史》,第1辑,自刊,1987。
7.浙江省绍兴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自刊,1988。
8.四川省名山县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名山县文史资料》,第4辑,自刊,1988。
9.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青岛文史资料》,第15辑,自刊,2006。
四、其他资料
1.国际教育考察团报告:《中国教育之改进》,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
2.江苏省教育厅编:《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自刊,1933。
3.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一览》,无锡,协成印书局,1934。
4.中国社会教育社:《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一至第三次年会报告》,1933—1935。
5.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筹备委员会:《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纪念册》,1936。
6.中国社会教育社:《中国社会教育社社员一览》,1935、1937。
7.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四年来之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自刊,1934。
8.《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
9.古楳:《卅五年的回忆》,无锡,民生印书馆,1935。
10.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纪事》,南京,国立编译馆,1935。
11.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社会教育法令汇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2.《考试院副院长钮惕生先生讲演词》,广州,培英印务局,1936。
13.青岛市立民众教育馆:《青岛市立民众教育馆概况》,自刊,1937。
14.俞庆棠主编:《农村生活丛谈》,上海,《申报》馆发行,1937。
15.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本所研究事业十年》,1937。
16.陈礼江、邰爽秋:《民众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7。
17.中国社会教育社广西考察团:《广西的教育及其经济》,自刊,1937。
18.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民众教育馆重要法规》,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9.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重要法令》,自刊,1939。
20.国民精神总动员会:《国民精神总动员会会长训词》,自刊,1941。
21.蒋介石:《中国之命运》,重庆,中正书局,1943。
22.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院长室:《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概况》,自刊,1948。
23.《第二次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4.陈立夫:《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25.肖继宗:《革命文献》,第68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1975。
26.王聿均、孙斌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77。
27.张允候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28.余英时编:《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北,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1。
29.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0.韦善美、马清和:《雷沛鸿文集》上,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料资料汇编 第3辑 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2.宋恩荣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3.陈友松:《雷沛鸿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4.朱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与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5.马秋帆编:《梁漱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6.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7.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会:《艰难的探索 续集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回忆录》,苏州,苏州大学劳动服务公司誊印社,1994。
3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5辑第3编 教育(1-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000。
39.刘寿林等:《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
40.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2.梁吉生、张兰普编:《张伯苓私档全宗》中,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43.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44.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3、4卷,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45.张宪文、张玉法:《中华民国专题史》,第10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6.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http://www.cnbksy.cn/home。
五、专著
1.蒋维乔:《江苏教育行政概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汤茂如:《民众教育运动史略》,北京,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8。
3.庄泽宣:《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上海,民智书局,1929。
4.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镇江,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3。
5.马宗荣:《社会教育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6.马宗荣:《现代社会教育泛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
7.庄泽宣、徐锡龄:《民众教育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4。
8.高践四:《民众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9.陈礼江:《民众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0.俞庆棠:《民众教育》,南京,中正书局,1935。
11.马宗荣:《识字运动、民众学校经营的理论与实际》,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2.黄裳:《民众学校招生暨留生问题的研究》,广州,国立中山大学,1936。
13.马宗荣:《社会教育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4.黄裳:《民众学校概论》,广州,广州省立民众教育馆,1937。
15.赵冕:《社会教育行政》,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
16.陈大白:《洛阳实验区事业实验记》,洛阳,中原印刷所,1940。
17.彭大铨:《民众教育馆》,重庆,中正书局,1941。
18.马宗荣:《社会教育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9.顾岳中:《民众教育》,重庆,中正书局,1947。
20.赵冕:《民众教育》,上海,中华书局,1948。
2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22.林清江:《教育社会学》,台北,“国立”编译馆,1972。
23.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台北,正中书局,1971。
24.李建兴:《社会教育与国家建设》,台北,文学出版社,1985。
25.[美]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雷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6.[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张信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7.[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杨品泉、张言、孙开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28.王海光:《旋转的历史——社会运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9.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0.[美]保罗·康纳德:《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日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2.刘正伟:《巡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3.[英]齐格曼·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4.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5.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6.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7.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8.曹天忠:《教育与社会改造:雷沛鸿与近代广西教育与社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9.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0.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1.[美]西达·斯考切波:《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封积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2.田正平、陈胜:《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43.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4.朱考金:《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45.杨才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6.周慧梅:《近代民众教育馆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7.朱煜:《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8.[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9.桑兵等:《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0.刘晓云:《近代北京社会教育发展研究(1895—1949)》,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51.周慧梅:《“新国民”的想象: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2.孙喆、王江:《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3.[美]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54.黄书光:《变迁与转型: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55.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6.赵倩:《现代化语境下的民众教育与社会改造:1928—1937年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7.于潇:《社会变革中的教育应对:民国时期全国教育会议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8.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六、外文资料
1.Chuang,Chai-hsuan, Tendencie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2.
2.Jennings Pinkwei Chu,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uccess,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2.
3.Yuntin Cheng Li,A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of One-Teacher School,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7.
4.Shwang Chow Tai,Objective Measure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Efficlency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s,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7.
5.Chung I Shang,A Method of Selecting Foreing Stories For The American Elementary Schools: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of Stories Translated by the Author From The Chinese Folk Literature,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29.
6.Pu Hsia Frederick Chao,Education for a Democatic China:A Report of a Type C Project,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46.
7.Lin Ying Kao,Academia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of Native Chinese Students Graduating form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09—1950),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51.
8.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toning Press,1960.
9.Geerte,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In Michael Banton,ed.,Anthropological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London,Tavistock,1966.
10.Mary C.Wright,China in Revolution:The First Phase,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11.Evelyn Sakakida Rawski,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9.
12.Paul Bailey,Reform the People: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Canada,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0.
13.新保敦子:《中国における民衆教育に関する一考察——兪慶棠と江蘇省立教育学院をめぐって》,《早稲田教育評論》,第15卷,2001.
14.戸部健:《民衆教育館による“社会教育”の変容過程——1920年代後半から1940年代天津の事例を中心に》,《近きに在りて》,第50卷,2006.
七、主要论文
期刊论文
1.陆尔奎:《论教育会的性质》,载《教育杂志》,1909(9)。
2.傅葆琛:《我们为什么要在训政时期努力民众文字教育》,载《教育与民众》,1931(5)。
3.陈礼江:《积极的社会教育》,载《教育与民众》,1931(6)。
4.徐锡龄:《中国民众教育发展之经过》,载《教育与民众》,1932(6、7)。
5.夏承枫:《社会教育与学制系统》,载《民众教育季刊》,1932(1)。
6.许公鉴:《草拟中国社会教育系统》,载《民众教育季刊》,1933(1)。
7.赵冕:《本社第一年的回顾与第二年的展望》,载《社友通讯》,1933(2、3)。
8.梁漱溟:《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载《教育与民众》,1933(1)。
9.朱坚白:《民众教育专家会议之追忆与展望》,载《民众教育季刊》,1933(3)。
10.宗秉新:《历史所昭示的本社底前途》,载《社友通讯》,1933(2、3)。
11.顾良杰:《民教专家会议之经过及其结果》,载《教育与民众》,1933(6)。
12.梁漱溟:《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载《乡村建设》,1934(9)。
13.赵冕:《本社第二年的回顾与第三年的展望》,载《社友通讯》,1934(2)。
14.顾良杰:《教育部民众教育委员会会议经过及感想》,载《社友通讯》,1934(8)。
15.储志:《中国社会教育社的过去与将来》,载《教育与民众》,1934(8)。
16.俞庆棠:《普及教育与民众教育》,载《教育杂志》,1935(3)。
17.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载《中国农村》,1935(7)。
18.陈礼江:《建设中的中国社会教育系统及现阶段的民众教育事业》,载《教育与民众》,1936(2)。
19.贾极愚:《洛阳实验区视察记》,载《政治旬刊》,1936(14)。
20.作民:《中国社会教育社的第四届年会》,载《中国农村》,1936(3)。
21.雷宾南:《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合流问题》,载《教育与民众》,1940(8)。
22.王璋:《广东省教育厅国立中山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社合办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进行计划大纲》,载《乡村建设》,1936(8)。
23.石玉坤:《花县乡村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工作》,载《教育研究》(广州),1937(77)。
24.张聿飞:《抗战中的中国社会教育》,载《社会教育辅导》,1945(4)。
25.陈礼江:《抗战十年来中国的社会教育》,载《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2、3)。
26.田正平:《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延误》,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4)。
27.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载《历史研究》,1999(3)。
28.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3)。
29.徐秀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02(2)。
30.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1.于述胜:《民国时期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载《北大教育评论》,2005(3)。
32.曹天忠:《中国社会教育社述论:以年会(1932—1936)为中心》,载《民国档案》,2006(2)。
33.曹天忠:《中国社会教育社与乡村教育派分的互动》,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4.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载《教育学报》,2007(4)。
35.侯怀银:《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教育研究》,2008(12)。
36.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晚清民国时期成都的娱乐与休闲政治》,载《近代史研究》,2009(3)。
37.郑成林、路中康:《社群、社团史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重构——“近代中国社会群体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评》,载《近代史学刊》,第5辑,2009。
38.周慧梅:《域外观念与中国学制变革:基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考察》,载《教育研究》,2011(5)。
39.刘蔚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学生博士论文分析(1914—1929)》,载《教育研究集刊》(台湾),2013(2)。
40.孙邦华:《中国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的中国化与美国化、欧洲化之争:1932年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造〉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反响》,载《教育研究》,2013(7)。
41.朱煜:《民众教育馆与基层政权建设:以1928—1937年的江苏省为中心》,载《近代史研究》,2014(3)。
42.胡芮:《从道德想象到伦理实体:近代“中华民族”形态嬗变的思想史考察》,载《云南社会科学》,2015(4)。
43.周慧梅:《致敬传统与民国社会教育路径之选择:以民众学校为考察中心》,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44.田正平:《关于民国教育的若干思考》,载《教育学报》,2016(4)。
45.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载《南京社会科学》,2017(1)。
46.周慧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教育学科的建构》,载《教育史研究》辑刊,2017(1)。
学位论文
1.元青:《杜威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1999。
2.古小水:《1927—1937年中国民众教育研究:以江苏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0。
3.陈钊:《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2。
4.刘方仪:《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推手——江苏省教育会研究(1905—1927)》,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5。
5.郑新华:《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例(1905—1927)》,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孙广勇:《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7.周慧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6。
8.何树远:《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民国教育界(1919—1928)》,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8。
9.古秀青:《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杨思机:《指称与实体: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成与演变(1905—1949)》,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0。
11.钟瑾:《迷失在权力的漩涡——民国电影检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0。
12.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及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1。
14.崔慧姝:《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争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