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10日,《社友通讯》创刊号出版,卷首语中称为达到社教社“研究社会教育学术,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目的,“必须沟通社员意见,而聚首一堂,沟通商讨”而刊行《社友通讯》,框定刊物四类主体内容[9],并对其寄予厚望:“本刊是社友感情联络的导体,是社友学术切磋的园地;是中国社会教育社的灵魂,是中国社会教育生命的源泉。凡我同志,都应该加以爱护,培植,使其欣欣向荣,开着灿烂之花”。[10]显然,社教社将该刊作为社员的公共园地,以“报告社务状况、传递社友消息,联络社友感情”[11]为宗旨。
图4-1 《社友通讯》创刊号书影(1932)[12]
图4-1书影,奠定了《社友通讯》因陋就简的风格,16开本,铅印,封面和目录页没有单独成页,创刊号甚至没有正式的发刊词,仅有短小的卷头语来予以说明。1934年,该刊出版第3卷1期时,编辑心斋专门在“编者琐话”中对这种简略风格予以说明:“除了上海的《华年周刊》外,无论哪一种刊物,至少每卷都要换一次封面或一种形式,本刊为了不愿多翻花头,并要纪念钮惕生先生的热心社会教育而保存他的题字起见,在形式上,决计不愿常常改变,也许永远不改变。”[13]正如其言,该刊从创刊到终止,封面始终如一。《社友通讯》创刊号仅有8页内容,刊登5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囊括了社教社发起人赵冕对即将在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年会提出自己的预期,陈大白还原了社教社成立前前后后的事情,此外第一届理事提名名单、为该刊征稿、催缴二十年度社员社费、第一届年会筹备委员会名单、事务所开始办公告示、征求新社员和《教育与民众》广告等,都以小小方框的形式,向社会公告,“在社员之间以及社会教育各方面的关系起了交流作用”[14]。
抗战全面爆发后,无锡沦为战区,社教社跟随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内迁,战火纷飞,事务所事务几乎停顿,《社友通讯》出至第6卷3期停刊,事务所从无锡迁至桂林。1938年7月,在常务理事们努力下,《社友通讯》在武汉复刊,以第7卷第1期开始,“在这争取第三期抗战胜利的严重关头,本刊得在武汉复刊与社友相见,我们深信这是很有意义的一回事!社会教育应该在抗战建国的大业上尽它应尽的任务;社会教育工作同志,亟须以最大的努力,去为争取民族的生存而奋斗。……从无锡到桂林,内容是报告本社事务所迁移之经过。过去的事情现在都已成了陈迹,我们盼望本社同人与全体社友,在争取第三期抗战胜利的努力中,大家要合力创造社会教育的前程!”[15]1947年,《社友通讯》复刊词中称:“本社同志,皆远义之交游,为事业而努力,虽聚散无定,而声气应求。故本社成立,即刊《社友通讯》,伟论名言,捷音佳讯,瑶章频赐,付梓如期,手此一编,宛如晤对。”[16]由此可见,《社友通讯》对互通信息的重视和坚持。